推動區域差異化的『南台灣大基礎設施方案』(上) --再創台灣的下世代經濟奇蹟


高雄市經貿發展協會總幹事 蔣權瀚 2016/6/17
一、 前言


二、 南台灣的產業發展歷史

(一) 日據時期南台灣的經濟使命
(二) 1970年代以前的五個四年計畫的韜光養晦
(三) 六年國家十大建設計畫下的南台灣脫胎換骨

三、 2010年後南台灣的產業國際挑戰與壓力
(一) 國際資源投入東南亞地區基礎建設的利基與挑戰
(二) 中國大陸石化與鋼鐵產業成功發展的壓力
(三) 日、韓相關企業的區域經貿組織的相對優勢
(四) 南台灣產業的轉型與就業壓力

四、 區域經貿發展的差異化再創經濟外溢現象的乘數效益
(一)自由經濟示範區是經貿軟體系統差異化的重要模式
(二)以亞太區域為整體考量的『經濟特區』補強未加入區域貿易組織的缺憾
(三)以新加坡為參考模式、亞太區域的經貿運轉中心
(四)台灣的亞洲在平衡政策—南臺灣的『新基礎設施再滾動計畫』

五、 南台灣嘉、南、高、屏的『再滾動發展計畫』
(一) 建設以成為亞太區域經濟發展新中心的『新基礎設施』
(二) 新區域交通建設計畫
1.航太產業(大國際機場)的再升級,與在整合
2.國防工業(創新自主軍工系統)自製能力的再提升
3.國際物流系統(大物流港口)的再創新
4.區域觀光產業(大創新商業環境)的再增值
(三) 新能源開發計畫
1.潔淨能源多元化發展(風能、太陽能、海能、地熱能的多元應用)
2.新能源技術的應用實驗基地(石墨電磁、離鋁電磁、石英電池等)
(四) 新區域國際創新貿易模式
1.國際能源原物料交易轉運中心
2.創新技術的交易中心
(五) 新區域國際金融模式
(六) 新智慧交流模式
1.國際緊急救援中心
2.國際宗教交流中心

一、 前言
自2012年美國重返亞洲,提出『亞太再平衡』政策後,亞洲的區域情勢,不論是區域經貿組織、國際外交、軍事安全等有了相當大的轉變,包括東盟自由貿易區的10+1或10+3、『美日安保條約』的再擴張、中國『一帶一路』的經貿戰略計畫、日本與中南半島五國的『東京戰略2015』、以及美、日、菲、越四國的南海軍事合作等,東亞(含東南亞)這一轉變,無非是中國大陸的崛起,從世界工廠變為消費市場、以及東盟區域經濟的自由化,在東亞地區創造出近20億人口的新興市場,吸引大量的國際資金投入這個區域,也吸引了各類產業的跨境整合,特別是國家級的跨國企業團隊必須參與的市場。而台灣地處其中,東亞區域要衝的戰略位置,區域部分產業結構中高階技術的供應者,但面對中國大陸產業技術-所謂『供給側改革』一再提升,以及東盟區域低廉人力與優惠關稅的市場吸引力,台灣產業結構面臨再轉型以及再調整的壓力。新一輪的亞太地區產業結構轉變,影響到台灣下一世代的生存方向,在產業技術面、在學習教育面、創新環境面等要如何規劃出下世代的新經濟發展契機,是需要站在亞太整體經貿戰略發展情勢作整體分析,進而勾勒出台灣如何走出經濟發展困境得新政策,特別是南台灣的產業結構空洞化日益嚴重。不過危機即是轉機!也許南台灣在亞太再平衡的政策下,另有新的發展天空!也說不定。

二、 南台灣的產業發展歷史
(一)、日據時期南台灣的經濟使命
日據時期(1896~1946),日本臺灣總督府經濟政策的目標,是把臺灣建成日本資本主義的投資場所、原料來源地和商品銷售市場,所有臺灣的經濟建設和規劃,一切均以日本的利益為依歸。日本的這個利益又服從于其在亞洲和世界的戰略利益。這就是早期「工業日本,農業臺灣」和後期「工業臺灣,農業南洋」殖民地經濟政策制定的總的背景。
1930年代前,日本在南台灣大力興建農業水利基礎設施,例如嘉南大圳,即是為發展南台灣的糖業、木材加工、茶葉及稻米資源,以供應日本經濟發展所需。1930年代中葉進行軍備競賽,台灣在日據時期的最終10年,有了發展與軍備有關工業的契機。南臺灣的工業進行軍需化改造,使之服從於日本軍國主義的南進政策,如附圖一所示,高雄港周邊產業的土地使用既是以發展為南向東南亞的軍備工業區。工業發展在只發展軍備相關工業的政策下,南台灣本身缺乏重工業所需資源,加上規劃發展工業的時間甚短,且未有培育出足夠的專業人才,導致工業化成效有限。
直至1945年台灣光復時,台灣地區水力火力發電廠共32座,發電設備能力33萬瓩,港口設施可停泊2萬噸巨輪,鐵路全長4500公里,其中鐵路幹線900多公里,公路全長1.5萬多公里。鐵路縱貫南北,公路連結各鄉鎮,這些交通設施附帶有治安及軍事用途,卻也是台灣產業開發不可或缺的條件。
(二)1970年代以前的五個四年經建計畫的韜光養晦
1945年到1952年間台灣的經濟發展主要依賴美援的經濟活動,政府經濟決策部門處於摸索與調整階段,直到1953年台灣出現了總體經濟政策。政府實施第一期的四年經建計畫,持續規劃五期的四年經建計劃,對發展台灣產業進行有系統的建設,包括對民生工業進口替代階段,運用關稅、外匯與利率等工具,培植民生工業;出口擴張獎勵投資條例的擬訂,以及扶植民營紡織工業成為未來外銷的主力。在台灣進行系統性經建計畫(計劃型市場經濟)之後,快速帶動了產業結構的轉變。此一時期的『農業土地改革』(三七五減租及耕者有其田政策)為台灣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政策,對於當時的農村經濟重建和社會穩定有極大的貢獻。1962年,政府在經濟發展策略上,由過去的『進口替代』政策,轉而採取『外銷導向』的出口擴張政策,進口以原料、零件及機械設備為主,出口則以勞力密集的輕工業產品為主。1966年12月高雄前鎮區成立第一個加工出口區如附圖二所示,1969年又繼續籌建楠梓加工出口區,大量配合美、日企業的海外加工出口貿易政策。此一時期南台灣的產業發展在出口導向的輕工業,配合農產品及加工原料出口,例如香蕉、砂糖、鳳梨罐頭食品加工等,穩定地區農業經濟的增長,並為剩餘的農村年輕勞動力增加了就業機會。累積下一階段發展重工業發展的資本。
(三)六年國家十大建設計畫下的南台灣脫胎換骨
1973年經濟部成立工業技術研究院。同年推動十大建設,十大建設內容以鋼鐵工業和石油化工為重點,同時亦進行交通運輸基本建設,包含中山高速公路、北迴鐵路、鐵路電氣化、臺中港、高雄港擴建、中正國際機場、中國鋼鐵廠、中國造船廠、石油化學工業、核能發電廠等。自1974年起,至1979年底次第完成,共動用3000餘億元。
此一時期南台灣的台南、高雄地區,因應鋼鐵工業、造船工業、石油化學工業及高雄港之貨櫃碼頭擴建等政策,配合中下游『關聯性產業工業區』的闢建,快速發展完整的上、中、下游的產業供應鏈,此時期的中船、中鋼、中油發展出中下游的台塑(高雄、嘉義)、台鋁(高雄)、台肥(高雄)、中石化(台南、高雄)、東聯化學(高雄)、奇美化學(台南)、燁聯鋼鐵(高雄)、官田鋼鐵(台南)等企業,壯大了高雄及台南地區的重工業產業鏈,配合高雄港的貨櫃碼頭擴建完成,各類石化及金屬加工製品大量外銷美、日,其次也在台南地區帶動發展工具機產業的聚集生成,並加入賺取美元外匯的行列。由於1970~1980年代的重大基礎建設投資均衡投注在台灣整體區域,南台灣經濟產業成長與中、北部相去不遠,既使1990年代前期新竹發展科學園區,以推動台灣電子產業發展計畫時,台灣北、中、南的區域人均所得分配也差異不大。此一時期的南台灣藉由高雄港的優良港灣與貨櫃碼頭,配合來料加工出口導向的政策,以及重工業的關鍵技術原料及工具機的出口導向政策,南台灣的重工業產業發展成果可謂是創造台灣成為亞洲四小龍的重要基礎。
隨著1990年代後期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使的南台灣地區勞力密集的民生工業及來料加工出口產業轉移至中國大陸沿海地區,也為南台灣產業進行了第三次的結構性轉變,特別是加工出口區的產業型態,朝向電子業發展,包括半導體封裝、被動元件、顯示器背光模組、主機板製成等,為南台灣的高雄及楠梓加工出口區創造新一代的產業發展及就業機會,這也是1990年代後期,以製造業為基礎的南台灣經濟產業結構轉型的成果,當然也拜2001年台灣加入WTO享有全球自由化貿易的環境所賜。
然而時至今日21世紀,2016年,隨著中國大陸產業型態的穩定發展及市場擴大,以及東盟區域貿易組織的成立,東南亞的中低階產業環境優勢的再起,南台灣過去所享有的經濟比較利益逐漸消失,促使南台灣的產業結構再次轉型的壓力不斷增加,特別是製造業自動化,人口結構少子化等製造業環境的條件愈來愈不利,這使得南台灣產業轉型勢在必行。

三、 2010年後南台灣產業的國際挑戰與壓力

(一)、國際資源投入東南亞地區基礎建設的利基與挑戰
日本政府在2009年與中南半島五國進行經濟部長會議,11月領導人高峰會達成共同合作開發中南半島五國的基礎設施計畫的『東京宣言』。2012年4月,安倍晉三政府與五國領導人在達成『東京戰略2012』的擴大計畫,日本依據MJ-CI計畫提一筆包括57項基礎建設發展計畫,總額高達2.3兆日圓的方案,及至2015年日本承襲2012的擴大計畫外,加碼7500億日圓的ODA援助,同時日本以亞洲開發銀行合作,提供五年1100億美元的貸款協助當地,以『高品質發展』為主軸的『東京戰略2015』。
中國大陸自2014年提出『一帶一路』及『亞投行』計畫以來,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新興市場成為中國大陸的外部需求,以去化生產過剩的物資及資金。2016年博鰲論壇前夕,瀾滄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領導人會議在海南三亞舉行,中國、泰國、柬埔寨、寮國、緬甸、越南等六國領導人參加。中國大陸總理李克強宣布,要加速推進中老、中泰鐵路,中緬陸水聯運等大項目,中方願設立100億元人民幣優惠貸款和100億美元(約650億人民幣)信貸額度,用於支持瀾湄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產能合作項目。
由中國大陸的『一帶一路與瀾湄合作機制』,與日本的『東京戰略2015』的兩大國家區域產業戰略計畫,對東盟自由貿易區國家提供了2015年以後,亞洲最具經濟成長機會的地區,預估東盟自貿區未來五年內,將會是國際資金投入最多的區域。相對的也排擠了國際資金對台灣的青睞!反倒是受到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關稅優惠政策吸引,台灣的基礎工業產業轉投入資金與技術到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新興市場,方能產生產品價格的競爭力,這是台灣非屬東盟自貿區組織成員的缺憾!南台灣的台塑、中鋼、東鋼等重工業2012年後,均逐漸前往越南設廠投資生產。這也意謂南台灣的就業率沒有成長的機會,甚至廠商需要調動台籍幹部前往東南亞經營管理工廠,南台灣的產業空洞化,將如何轉?有待整體考量亞太地區各國未來的產業發展方向而定了!

(二)中國大陸石化與鋼鐵產業成功發展的壓力
有機化合物中,芳烴化合物佔了約30%,另有40%多可由以乙烯為代表的烯烴衍生而來,兩者相加近80%。所以乙烯和芳烴是兩大基礎原料,其技術和生產能力標誌著一個國家的石化產業水準。
中國乙烯產能從1978年的僅45.9萬噸/年猛增2014年的1700多萬噸/年,全球排名從第10位升至第2位;同期技術水準也迅速步入世界先進行列,目前總體已具備採用自主技術建設百萬噸級乙烯裝置的能力,並形成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灣“兩洲一灣”位居世界前列的乙烯產業集群。2004年自主知識產權的對二甲苯吸附劑首次在齊魯石化工業應用取得成功。中國石化成功開發出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效環保芳烴成套技術,2011年在揚子石化建成工業示範裝置並順利投產;2013年底在海南煉化60萬噸/年大型對二甲苯項目推廣應用,規模達到了單系列最大處理量,裝置一次投料試車成功,已連續平穩運轉兩年多。與國際同類先進技術相比,總體處於國際領先水準。
2014年石化產業發展大會上,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石化處特別提出石化產業規劃佈局方案,在沿海地域空間相對獨立、安全縱深廣闊的孤島、半島、廢棄鹽田,科學佈局新建石化產業基地,推動產業聚集發展。重點建設七大石化產業基地,包括大連長興島西中島、河北曹妃甸、江蘇連雲港、上海漕涇、浙江寧波、廣東惠州、福建古雷。除此之外,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完善陸上能源進口通道和配套石化項目佈局。其中,依託中俄原油管道,優化遼陽石化等企業原油資源配置,建設中俄合資天津煉化一體化工程;依託中緬原油管道,建設雲南煉化一體化工程,推動西南石化產業佈局;依託中哈原油管道,發揮面向中亞地區地緣優勢,繼續提升新疆石化產業發展水平,發展高附加值產品。中國大陸石化產業發展時至今日幾已發展成熟,台灣石化產品外銷市場也將受到區域貿易組織的限制發展,而逐步失去產品比較利益的優勢,而調整經營策略,朝向開發『附加價值高』的石化應用產品開發,以提升競爭力。
而中國大陸鋼鐵產業,自1978年上海寶鋼與日本三井集團合作以來,包括武漢鋼鐵等也逐步發展成熟,特別是2000年加入WTO後,中國鋼鐵產業在國家政策支持下,更是大事擴張生產規模,不僅提供國內基礎建設之需求,業外銷東南亞及歐美地區,造成國際鋼鐵價格滑落,可見中國大陸在在石化鋼鐵兩種與南台灣重要的產業結構,已從互補產業轉變成競爭產業,特別是在外銷市場上,還有日、韓鋼鐵業者的參與競爭。目前南台灣金屬產業的上游體系逐步受到市場競爭而萎縮,下游體系『金屬加工應用』將會是南台灣金屬產業再升級發展的方向。

(三)、日、韓相關企業的區域經貿組織的相對優勢
由於台灣產業發展多為外銷導向型態,受限於未能參加區域經貿組織,而產生產品比較利益上不公平競爭的環境,往往造成產業必須外移的現象,以降低關稅成本、人力成本、擴大市場佔有等生產因素,特別是南台灣傳統石化及鋼鐵金屬產業佔總生產毛額50%的比率,影響至大。
其次是鐵礦金屬原料及石油化學原料多掌握在日美兩國大型企業,如澳洲及巴西鐵礦砂開採公司掌握在日本三井住友集團,中東GCC石化原料也掌握在美國與沙烏地阿拉伯國由石油公司,因此台灣上述兩大產業的發展基礎並非可以自行有效掌握原料價格與成本。因此在生產成本相對接近的產品上,外銷市場的市占率及利潤,則表現在運輸成本與關稅優惠與否的成本上,東盟成員國自2015年12月正式實行免關稅、自由通行貿易措施後,非成員國的台灣,相對於完成FTA的日、韓國家(住友金屬、浦項鋼鐵等)在前述相同的鋼鐵金屬與石化產品是不具有競爭優勢的,而台灣上述中上游產業外移東南亞地區,以降低成本增加產品市場優勢將是勢在必行的趨勢,而產業的外移也伴隨著資金外移的相同狀況,所以,過去連續23季的資本淨流出2,300億美元,除金融機構的購買海外公債外,部分上述產業對東南亞地區的投資,也是產業一種南向發展的現象。
(四) 南台灣產業的轉型與就業壓力
南臺灣以石化、鋼鐵金屬、電子代工、工具機及物流產業為主的製造業,占據南台灣(加、南、高、屏)約近60%的GDP。隨著中國大陸在上述產業布局愈加完整,以及東南亞自貿區域組織的完備,南台灣上述產業的競爭力將逐漸下降,轉型勢在必行,特別是『精緻化、客製化、創意化』及跨業整合、全業分工等策略導入市政府輔導廠商的措施。
以金屬產業為例,強化新產品市場的導入,以增加廠商的產品應用項目增加,如國防飛機、船艦的需求增加,創造金屬加工產業的產品需求。或是政府向東南亞地區爭取境外市場的合作訂單等,都能創造廠商的市場發展,也增加就業機會。其次石化產業與物流業的整合,增加石化業中下游產品加工與轉運獲利優勢。當然持續深化下游產品研發應用,方是台灣石化產業必須發展的道路,特別是環保有機的下游紡織產品的研發、特殊機能運動或休閒鞋類塑化原料研發,甚或是與車輛周邊相關設備的項目研發等。
服務業的擴大發展似乎已是南台灣產業發展另外一條必須思考的產業方向,畢竟新一代的青年在教育學習專業方面多數以服務業為主,如何增加服務業的就業環境,已是南台灣產業轉型重要的課題。例如會議及展覽產業的擴大、觀光遊憩產業的創新、金融服務業的國際化、大型國際演出活動的舉行等都是可以為南台灣增加就業機會的產業,當然資通訊產業的創新與發展也是南台灣上述產業擴業整合的基礎,整合擴大物聯網國際化、虛擬遊戲活動商業化、增進虛擬金融服務的安全性等都有待服務業界的創新與改革,如此也增進南台灣青年的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