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亮~張淵程個展」登場 一次飽覽六大類藝術/ 中華新聞報

記者齊艾仁/高雄報導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兼任助理教授的張淵程,1017日至116日在佛光山南屏別院對面的三好診所二樓藝文空間舉辦「想亮~張淵程個展」,展出作品包括油畫、陶瓷器、銀器、玻璃、珠寶、雕塑等六大類,藝術風格獨樹一幟,從任何角度欣賞都會讓觀展者啟發不同的省思。

 

  張淵程出身台南市南化區農家,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教系,早期服務於高雄市龍華國中,為人謙和低調,是一位堅守教育崗位,與默默耕耘的教師,後轉至中正高工金工科擔任教師兼夜校實習組長。

   

他在教學之餘,也從事油畫與雕塑創作,甚至以留職停薪方式,先後至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修習碩士學位、英國倫敦大都會大學藝術與設計研究所,並至愛爾蘭鑽研銀器打造,也去學習珠寶鑲嵌,2009年至今擔任台灣珠寶鑲嵌裁判長。他也曾前往美國西雅圖Pilchuck玻璃學校研習,2015年取得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雷射光纖實驗室博士」,同時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兼任助理教授。

 

  很多人不知道,張淵程的藝術創作歷程最早是從中國結開始,也拿過獎項,接下來再接觸陶塑、銀器,最後才是油畫。他的油畫風格也與眾不同,除了以重彩支配畫面,甚至不惜重本在顏料中加入金粉與銀粉,另外也利用亞麻仁油與松節油自由流動的特性,在畫紙上留下痕跡創造美感。

 

 值得一提的是,張淵程的銀器作品都是一體成型,由一片銀板敲製而成,而銀器敲製雕塑相當費工夫,必須透過不斷的火燒與敲打,運用銀的延展性做出自己想要的樣子,一個作品通常要數個月甚至半年才能成型,目前在臺灣幾乎找不到類似創作,這次個展就有展出全世界最大的單件銀板鍛造作品。

 

  他的陶瓷作品也頗具特色,其中一件「一窯燒」,也就是作品做好後,在田間隨性用耐火磚築窯燒製,燒完後就拆窯,就像焢土窯一樣,這種創作法所產生的作品在台灣不超過10件,每件作品也都是全世界獨一無二。

  

他特別介紹這次展出的一件以女人裙子為主題的陶作品,一般裙子如果沒有穿在身上或衣架支撐,一定是攤成一堆,但陶裙就像穿在身上一般上下伸展開來,暗喻現今社會女權高漲。

   

另一件堪稱古今中外僅有的一件「裸體關公」陶作品,背後更有一段不可思議的故事。有位客戶委託他製作一座關公陶像,張淵程說關公當天託夢給他,希望這次以裸體面貌示人,他不敢違命,結果做出來的「寫實」作品讓客戶瞠目結舌,以「褻凟」為由取消交易,也留下這件唯一可能也是最後一件的「裸體關公」陶像。

 

  張淵程展出作品中部份隱含情慾元素,因為七情六慾原本就是支配人生的主要部分,有句話說「魔鬼藏在細節裡」,觀看他的作品也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必須親自到展場才能感受他在作品中散發的創作理念。

   

張淵程提到這次個展展出空間的由來,緣於三好診所開業以來,二樓一直閒置,於是他找上院長商量,是否可讓他拿來作為展覽空間,院長也慨然應允,於是高雄市就此多了一個可以讓藝術創作者展示作品的舞台。

   

原本空蕩蕩的二樓經過改造,除了裝上基本的軌道燈,同時發揮他金工的專長,以最少的成本佈置了懸掛作品的展示架,已粗具藝廊的雛型。三好藝文空間的第一檔展覽,張淵程當仁不讓,但他也向院長爭取,未來高師大藝術系學生在這裡展覽不收費。

   

他創作不懈,全力展現油畫,陶塑,銀器、玻璃等作品之美,但又生性內歛、不愛應酬,從不參加任何藝術社團,鮮少在圈內交流與互動,因而少為外界所知,這次對外公開的個展誠屬難能可貴,藝術同好不妨把握良機前往觀展。

   

他同時也將南化老家的農地改為喜樂瑞國際藝術村,歡迎年輕的新銳藝術家進駐,並無償提供創作與住宿空間,讓他們能無後顧之憂全心投入藝術領域。這種默默培育後進的胸襟與他低調的個性,實是藝術界少見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