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回失傳的唐代岩彩技藝 張淑德的薪傳藝術/ 中華新聞報

特派記者尹泳心/高雄報導


以書法瘦金體及唐代岩彩畫聞名的張淑德教授,即將於今(110)1月間從高雄醫學大學退休,並將全心投入創作,繼續為社會藝術教育努力。

張淑德在大學期間,因緣際會得以拜師在我國著名書法大師莊嚴的門下,但早年家境不佳,適逢寒假,為了打工籌措學費而必須暫停學習;然而莊嚴老師十分惜才,之後不僅免收學費、提供工讀機會,甚至免費供應各式作畫顏料,在悉心教導之下,終於讓張淑德在日後以瘦金體書作的優秀表現,多次獲獎。

擅長岩彩畫(膠彩)的張淑德指出:其實唐朝岩彩畫在我國已失傳,但日本卻經由派遣唐使習得此項古法畫作技巧,並保留至今;莊嚴老師曾叮囑張淑德:「去,到日本把我們的唐朝繪畫藝術找回來!」

背負著恩師的囑咐,張淑德負笈前往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深造,研摩奈良藥師寺保存極為完好的吉祥天圖,經過長達數年的潛心研究,張淑德發現日本天平時代的美術與我國唐朝文化的相關性,也驚歎作品居然能保存千年而不朽,足以證明畫論中所提示的「千年不剝、萬年不褪」的膠彩特性,確實存在。


張淑德略帶惋惜的表示:膠彩與水墨畫原為中國文化傳統繪畫藝術的兩大畫技派別,岩彩畫是以膠水為媒劑,加入有色礦石作為調色的繪畫技巧,然而以「膠」加「岩」作畫的過程非常繁複且辛苦,以致於在中國漸漸式微。

關於畫材及顏料等相關調劑的調製,藉助於高雄醫學大學的科技資源進行多次實驗,經由科學證明的結果,讓張教授有獨到的見解。


他指出:天然的岩繪具有著寶石般的光澤與透明感,經過適當的調製,可以產生出維妙的美麗色澤。隨著顆粒的粗細與岩石的種類,擣碎的天然石頭顆粒各有著不同的形狀,也就顯現出不同的光澤,例如:粗的色粒如粗砂糖一般會發亮,可以用來強調重點,方便表現肌理;細的色粉如水墨畫的花青赭石一般,可以用來暈染;相同顆粒的岩繪具混合之後還可以產生微妙混色效果。不同顆粒的岩繪具混合之後還會產生顆粒重的往下沉,顆粒輕的浮在上面產生無法預期的混色效果。運用各種階段的色粉或色粒在畫面上創作,在許多的嘗試之後,逐漸拿捏準確,就能以一種遊戲的心情來創作。


張教授一生熱愛藝術,不僅專注於中國古典畫技的研究,對於繃裝畫布,他也使用傳統技法,以釣魚繩繃拉畫布,由於戴手套無法工作,手指頭經常會被磨破,張教授卻不以此為苦,他笑說:破了就等痊癒再繼續!言語之間盡顯他對於藝術的堅持!

正因為堅持著中國傳統藝術精髓的追尋與傳承,榮獲薪傳獎肯定的張教授,前幾年全心投入教職,以致於凝滯了創作的腳步,隨著教職的卸下,期待張教授的藝術生涯有更精彩的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