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葉璟頤/高雄報導】坊間對於用《易經》做人生決疑及前途預測的情況越來越普及,不少大專院校也開設《易經》學理相關課程,現在研究《易經》的民眾不乏高知識分子。
在大專通識中心任教的浩心齋主人邱柏維老師提到,維基百科上記載,現代的二進位記數系統由17世紀德意志哲學家兼數學家戈特弗里德·萊布尼茨於1679年設計,在他1703年發表的文章《論只使用符號0和1的二進位算術,兼論其用途及它賦予伏羲所使用的古老圖形的意義》出現。
然在中華文化早在4、5千年前,就有二進位存在。對,沒錯,就是大家耳熟能詳又陌生的《易經》。
《易經》是中國最為古老的古典文獻之一,為古代中國巫師運用六十四卦以預知未來吉凶禍福的卜筮書,自漢代開始尊奉為「五經」之一;《易經》用一套符號形式系統描述事物的變化,表現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和宇宙觀。它的中心思想,是用陰陽符號構成的卦象代表世間萬物的運行狀態。卜筮者向神明問事,求得卦象,藉此預測事情(例如:戰爭、政事、農收等等)的成敗吉凶。作為卜筮之書,《易經》的影響並不限於占卜和術數,大凡古代中國的哲學、宗教、政治、經濟、醫學、天文、算術、文學、音樂、藝術、軍事和武術等各方面,皆可見到陰陽變化的思想寓於其中。
《易經》除了有「二進位」概念外,說是圖像學來解釋它,應該更為恰當。
在《周易.繫辭》中提到:「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裡面談到的就是伏羲氏觀察生活空間的萬物,用簡單的實線(陽爻)、虛線(陰爻)來描述它們的形象與意涵,真不可思議,對吧⋯⋯
像是「乾」為天,由三陽爻組成,單純一實線,象徵空氣不斷堆疊,而形成我們看到的「天」,也就是大氣層,科學發達的今天,也要透過科學印證才得知的事情,卻在中國五千年前的伏羲氏的《易卦》裡,早有了答案,如果您深入去了解《易經》,就可發掘,中國古文化的智慧裡,有著滿滿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