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識孩子,成就與眾不同的自閉症青年!

【記者李佳燁/高雄報導】開朗的笑容,有朝氣的打招呼聲,外向的舉動完全看不出小邑是一位自閉症的青年。長期在家人的陪伴、老師的鼓勵,讓小邑從一位沈默不說話的孩子,轉變為樂觀、活潑的青年。

小邑在幼稚園小班被評估為自閉症,小邑的父母第一次遇到這種狀況,身邊也從未出現過自閉症的親友,心情上產生出強烈的緊張感,小孩沈默,家長心急。小邑爸爸談到當時小邑媽媽必須帶著小邑跑比較遠的地方接受職能治療、物理治療、語言治療…等等,大熱天、天氣不好時,仍然需要騎著摩托車四處奔波。辛苦的奔波再加上家長看不到孩子明顯的進步,心中受到很大的打擊,也十分無助。

小邑直到國小三年級,才會整句式的對話,升到國中才開始會與家人分享課堂上的趣事,進到高職後,更有語言上的進步。高職老師會用正向的言語鼓勵小邑,讓他勇於舉手發言,從封閉的狀態慢慢轉為現在我們看到的活潑、開朗。自閉症的小邑在轉變的過程中也發生一些認知模糊的現象,小邑認為只要老師問完問題,就是要舉手,他並未覺得舉手和回答問題是需要連貫的行為。而老師和家長在過程中,細心且耐心地告訴小邑勇於舉手和舉手後要講答案當中的連貫性,小邑也在一次次的行為和被提醒中,理解出勇敢的第一步是舉手沒有錯,但自己也要記住勇敢舉手後的下一步是要回答問題。

進到歡喜五塊厝工作坊後,小邑言語間的對答方面一直在穩定成長,人際互動上也有很大的進步。小邑爸爸表示:小邑來到工作坊,做任何事都勇往直前,從未退縮。雖然自閉症孩子比較封閉自我,在社交或溝通上會有困難,也會有固著的行為模式,但小邑在工作坊與同事相處過程中,更懂得將心比心,學會用同理心看待事物。之前情緒上升時,會用大叫來宣洩壓力,而小邑現在懂得先讓自己冷靜下來後,再去思考為什麼別人會這樣做,這點讓小邑爸爸感到窩心。

回想當時要搭大眾運輸到五塊厝工作坊上班,家長擔心的心情油然而生,深怕小邑會迷路,小邑爸爸說一開始都會跟著他,之後發現小邑獨立自主性很高,搭車從未出錯,甚至上樓方式還會在手扶梯和電梯之間變換。小邑爸爸也從中了解到該要適時放手,不需要有多餘的擔心和煩惱。小邑從小養成排鞋子的習慣,現在也會堅持要將鞋子排放整齊。樂於分享的小邑,當家裡有好吃的食物時,他會在第一時間將食物與朋友分享;當看到街頭藝人表演時,善良的小邑會去打賞表演者。記憶力超群的小邑,能夠記清楚百貨公司樓層對應的顏色標誌,這些特點讓小邑爸爸欣慰表示,即使上帝關了一扇門,但也一定會幫你開一扇窗。

每位自閉症孩子都會有不同的特點,而小邑有著活潑、開朗的性格,不同於一般大眾認知的自閉症特徵,沒有所謂好與不好,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創造。訪談中也理解到小邑父母接受孩子的與眾不同,用讚美代替批評,安慰中必須存在同理心解釋其中的道理。同時小邑父母從與小邑相處之中找到與自閉症孩童的互動方式,也因著小邑父母的溫柔和耐心,使小邑成為一位獨特的自閉症青年。

圖文來源:教育部青年發展署111年青年暑期社區工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