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完美骨本:高醫新生兒團隊幫早產兒避免骨質疏鬆


圖:高醫新生兒團隊,打造早產兒完美骨本,讓早產兒的成長路上不孤單

記者莊文/高雄報導

台灣面臨少子化的問題,去年新生兒出生數已經低於14萬。其中早產兒的比例則佔了大約10%,他們是一群還來不及準備,就必須提早面對一段艱難成長歷程的戰士,除了呼吸衰竭、感染、視網膜病變等問題外,還會出現骨質疏鬆的情況。

為了打造早產兒完美骨本,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新生兒團隊從110年起就開始實行「打造早產兒完美骨本計畫」,已有超過100位的早產寶寶參加此計畫。如小安出生時體重只有965公克,住院期間的骨質在第四週降到最低點,但經過醫療團隊的調整,小安最後健康出院,也沒有骨折情形,擁有良好的骨本,但仍需門診追蹤。


圖:高醫大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黃尚志副院長(1)、小兒部徐仲豪部主任(1)、新生兒科陳秀玲主任(2)致贈禮品給早產兒家庭,呼籲產婦與媽媽不要輕忽早產兒的骨質問題。

黃尚志副院長表示,高醫大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身為大學醫院及醫學中心,強調以病人為中心,有著優秀的新生兒科團隊,這幾年獲得不少獎項,並率先全國著墨於早產兒骨質疏鬆的預防,期許能讓孩子住院中及出院後仍然可以蹦蹦跳跳。

早產兒骨質疏鬆是一種早產兒代謝性骨病變,也有人稱為早產兒佝僂症,好發於出生體重小於1500公克的早產兒。這個病症的原因主要是早產兒在成長期間的營養狀況不佳, 再加上住院期間所使用的藥物,像是利尿劑及治療早產兒呼吸中止症的茶鹼,會使得鈣質容易流失。


圖:高醫大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小兒部徐仲豪部主任感謝新生兒醫護團隊的努力,讓早產兒可以一路成長,頭好壯壯。

成人骨質密度測定大部分是使用雙能量X光吸收測定儀來測定骨,但是在早產兒的研究上,使用這種方式有許多限制,最主要是擔心輻射劑量累積的問題。高醫新生兒團隊在搜尋國際的文獻資料後發現,可以使用量化超音波來測定早產兒骨質密度。量化超音波是一種方便、無輻射又便宜的儀器,已發展出可以測量骨聲速度(bone speed of sound, SOS)來評估骨頭的礦化含量。許多研究顯示,此技術可用來評估足月新生兒及早產兒的骨頭健康及礦化含量。


圖:高醫大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新生兒科陳秀玲主任說明「打造早產兒完美骨本計畫」的成效

陳秀玲主任提醒,早產寶寶在出院後至一歲時的成長,骨質的發育會先下降再上升,若在下降的階段未加以注意,是會發生早產兒骨折的風險。因此,新生兒團隊實行「打造早產兒完美骨本計畫」,每週為早產兒作超音波骨質密度檢查,以了解其骨質密度於住院時下降的程度。再藉由飲食的調整、維生素D添加及物理治療的介入,讓早產兒擁有良好的骨本,並避免骨折的發生。


圖:早產兒小安的爸爸媽媽一同分享小安的出生經過,並感謝高醫新生兒醫護團隊的照護,讓小安存好骨本不骨折,順利回到溫暖的家

高醫大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新生兒團隊藉由「打造早產兒完美骨本計畫」,期望能提高早產兒的生存率及生活品質,並且能在醫學研究上開創一個新領域。骨質疏鬆不只是老人家的病症,在早產兒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課題,透過多方面的努力,希望能改善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