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巡迴特派記者劉戡宇/專題報導
6月13日與台灣建交超過百年的中美洲國家巴拿馬宣布與台灣斷交、與中國建交,誰才具備國際領袖氣質的人物來主導蔡政府的新南向政策?
與中華民國有百年邦誼的中美洲國家巴拿馬13日宣布與台灣斷交、與中國建交,巴拿馬政府還在斷交時稱「巴拿馬在正確的時刻做出了正確的事」,巴拿馬政府期待更多中國企業來投資,同時加強與中國的旅遊合作,反觀蔡政府的新南向政策連具有國際組織領導的領䄂氣質人才來主導新南向政策之人都還不知道何處?
台巴斷交時,陸委會副主委邱垂正雖強調不排除將全面檢視、包括兩岸政策在內的政策,採取必要的因應措施,兩岸交流往來呈現失衡狀態,政府會因應當前局勢,隨時進行檢討與調整,「不排除任何可能性,並採取必要因應措施保護國家整體利益與兩岸交流次序,長期以來我方官員、部分學者被片面限制前往大陸交流,這種不對稱、失衡的狀態,應該進入好好檢討的時刻,畢竟中國大陸官方、學者可以登堂入室來台,而台灣官員卻不能組團赴陸,只能隨團,連海基會人員都不能前往大陸,突顯臺灣秉持開大門、促進交流態度,但中國政府反而更緊縮。
今年7月12日蔡英文總統與南美洲友邦巴拉圭總卡提斯來台進行國是訪問時,簽署讓台灣免簽入境巴拉圭的行政命令,為秉持互惠精神,蔡英文同時宣布,自即日起對巴拉圭實施免簽證待遇,對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10邦交國國民來台免簽證,卻遭中國政府以「一個中國原則」打壓,施壓中東國家巴林,強迫我國將駐巴林代表處由「台灣駐巴林商務代表團」,更名為「駐巴林台北貿易辦事處」,台灣在如此艱困的國際現狀下,要如何擺脫「一個中國」政治意識形態中發展經濟?若無法聯結INGO架構替台灣在國際撐腰,蔡政府的新南向政策將是一場無法實現的南柯夢!
兩岸關係在不對等條件下,台灣想尋求在中國政府「一個中國原則」的困境上突圍而出發展國際關係,唯有在國際非政府組織(INGO)架構恊助下才有可能,說白㸃國際非政府組織才是南向政策的主題,沒有INGO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協助南向政策將會是蔡英文執政期間的夢魘,也是台商的另一場惡夢!除此之外,蔡政府想在國際上尋求發展經濟活路得先擺脫「一個中國」及「政治意識形態」,否則皆將淪為口號,變成奢談、空談!
總統蔡英文曾於2016年8 月 16 日召開對外經貿戰略會談後通過「新南向政策」政策綱領,正式提出「新南向政策推動計畫」,並以「長期深耕、多元開展、雙向互惠」核心理念,整合各部會、地方政府,以及民間企業與團體的資源與力量,從「經貿合作」、「人才交流」、「資源共享」與「區域鏈結」四大面向著手,期望與東協、南亞及紐澳等國家,創造互利共贏的新合作模式,建立「經濟共同體意識」,雖然蔡政府與世界各國政府思維一樣,相信國際經貿絕不能過度仰賴中國市場,否則隨時有崩塌的危機,過去李登輝總統時代的南進政策僅重視經貿關係,未來蔡政府的新南向政策除經貿關係外,還要進行觀光、教育、文化等多樣化的雙向交流,而在進行新南向政策之前,蔡政府須先説明從人口(市場)、人力(勞動)、人才(誘因)等三方面有什麼誘因吸引國際投資?從八零年代、九零年代、甚至零零年代的台灣、新加坡、香港等國家靠著冷戰時期美國積極投資東南亞與東亞,利用經濟發展阻擋中國、蘇聯赤化東南亞與東亞等國家,而台灣則在進囗替代及出口導向之經濟發展模式快速發展自身經濟,擠身亞洲四小龍的台灣經濟奇蹟,而自冷戰結束後,中國開放市場經濟崛起,美國也不再片面優惠東南亞與東亞國家,各國的經濟發展與過去迥然不同地採取強化內需市場及優勢原則,而台灣在人力、人才、人囗等規模上與具有國際外交優勢國家相較則處處顯得相對弱勢!何況世界各國的移民政策主要目標是吸引各類頂尖人才,但台灣的移民政策説白點就剩外配,而外配又以陸配為主流,無法真正提高移民素質,反而降低了台灣人的平均生活質量。
別小看曾被前扁政府外交部長陳唐山譏諷只有「鼻塞大小」的新加坡雖是土地、人囗上的小國,卻沒有嚴重的政治意識型態或其他國家的強勢壓力,新加坡透過優勢國際外交採用國家主權基金管理,以強而有力的政府及明確清廉投資環境強化金融產業與生物科技業等來創造經濟發展,台灣雖有種種優勢卻難望其項背,除法令法規不如新加坡外,台灣內部的政治意識形態及一個中國因素嚴重影響經濟內、外發展難度。
2016年1月16日總統、立委二合一選舉,民進黨全面掌控立法、行政大權後,蔡政府於5月20日正式走馬上任決定不再走過去南向之路,特別推出新版的南向政策由扁政府時代的外交部長黃志芳擔任總統府新南向辦公室主任直接貫徹蔡政府強化深耕南向政策之堅強意志,想要擺脫對大陸的依賴,經濟面上免受中國大陸處處制肘,後因各種因素新南向政策又再移轉由行政院政務委員鄧振忠負責主導,並正式啟動新南向政策,以建立「經濟共同體意識」,針對東協10、南亞6國及紐澳等18國,投入42億元,從經貿合作、人才交流、資源共享與區域鏈結4大面向著手,藉由資源、人才、市場和技術面的共享跟鏈結,創造互利共贏的新合作模式,以期建立起緊密經濟共同體的意識,南向絕對是台灣經貿分散市場的機會,能不能化口號為希望?主要還是人才!就算來台就讀的南洋各國學生如何倍增,南向18國的學生會認為來台灣就學會比到鄰近的新加坡、印度、紐澳就學更具誘惑力嗎?
蔡政府的南向政策內容,包括輸出ETC、智慧醫療等物聯網輸出,從五大創新產業切入,與18個國家6億多人囗市場供應鏈結合,做為台灣內需市場的延伸,在人才交流方面,擴大台灣獎學金以1億元規模,爭取108年時來台就讀學生倍增至5.6萬人,鼓勵大專院校赴東南亞設立分校,目前已有台灣大學決定到馬來西亞設立分校。
想以「長期耕耘、多元開展、雙向互惠」為經營南向政策的蔡政府,如何長期深耕?台商在沒有強有力的國家當靠山,如何去適應或溝通協調?何況台商在國外打拼經濟的最大障礙就是不同國家的多元化國情,特別是東南亞、南亞、紐、澳等18國各國語言繁複,宗教、文化與民情風俗與台灣不盡相同,想深耕這樣多元複雜化的市場人才難尋,若能找到瞭解當地語言、宗教、文化與風俗民情的僑生與留學生,若能深入暸解南洋各國不同現代化不同程度的市場通路就不再是困擾問題,蔡政府要如何憑著「國內的軟實力,真誠待人的態度、企業界誠懇從商的態度」讓18個不同發展方向的國家願意與我互惠與發展「經濟共同體」呢?台灣的強項、特色與優勢要如何突出?
新南向政策想與中國的一帶一路經貿完全脫鈎,也不想連結,更不可能完全取代西進,但可以并行不悖地自我經濟發展,台灣產業要靠外銷,如何先建立台灣與東南亞新的夥伴關係,先要做好跨部會協調研擬獎勵辦法與執行政策,做好南向政策執行的風險控管及評估,才有開創發展契機,蔡政府想走出舊南向政策的「投資帶動出口」心態,如何排除東南亞等國一方面有排華問題、又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將東協十國、南亞六國列為新南向重點發展區域,可順勢與市場力量同時進行雙邊、多邊交流、互動與投資,秉持以人(人力、人口、人才)為本的精神強化與16國密切合作關係及依存度,活絡台灣的資本市場讓台灣資本市場立足國際,新南向政策若想有進展必須避開「一中原則」,否則台灣在國際政治現實中,完全無法躲過中國的處處制肘,隨時出現危機四伏之窘狀,但目前具備主導新南向政策的國際級領導人才是誰?在哪?
為什麼INGO國際非政府組織才是南向政策的主題?因為新南向政策極須官、民雙軌爭取國際經貿活動空間,若沒有INGO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協助南向政策將會是台商的另一場惡夢!除此之外,蔡政府要尋求發展經濟活路先要擺脫「一個中國」及「政治意識形態」,否則皆將淪為口號,空談!
蔡政府的新南向政策若只是強化延續過去的南向政策,對台商在外尋找商機並無多大幫助,新南向政策應明確清楚台灣的強項弱點、戰略策略要項、主要目標及次要目標,執政當局若有明確的深思熟慮後所提煉出來的共識,才能達到所要的南向目標,否則努力到最後又是一場空。
若要強化南向政策須要有國際非政府組織的長期經驗的人才願意為蔡政府所有,最重要的要看蔡政府任人用事的態度積不積極,才能決定INGO國際非政府組織是不是南向政策的主題!才能從國際非政府組織中找到願意為蔡政府効力的國際領導人才,反之,沒有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協助南向政策將會是台商的另一場災難!
一般在主權國家的所謂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NGO)是不屬於任何政府、國家所建立的組織,一般僅限於非商業化、合法的、與社會文化和環境相關的倡導群體,並獨立於政府,是非營利組織,資金(基金)部分來源於私人捐款或政府補助,NGO與聯合國或由聯合國指派的權威非政府國際級的組織,如1863年建立的國際紅十字會,1945年聯合國成立時開始有「非政府組織」於聯合國憲章第71條款第10章中提出作為聯合國的諮詢角色,不具政府官方身分;而INGO(國際非政府組織)定義為不通過訂立任何國際條約而成立的國際組織,與以經貿利益有關的世界貿易組織(WTO)、亞太經合組織會議(APEC)、國際技能競賽組織(WSI)等國際組完全不同,台灣想要與國際接軌又要避開「一個中國」原則採取南向政策,以人道主義、國際支援、教育文化、環保衛生等國際性的INGO就顯得特別重要,有些國際NGO所舉辦的國際性活動或國際社會論壇活動出席的各國NGO代表甚至達上千人。
台灣的公益非營利的NGO非政府組織有幾百個,從來不受政府重視,連外交部資助的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國合會)都怕NGO找上門要錢,政府各部會機關單位都畏之如虎,因為公務單位制式觀念皆認為NGO找上門就是要錢,其實台灣NGO有些做的也相當好,只是在任何國際NGO組織內沒有佔到一席之地,讓台灣的能見度、話語權難以發揮,相當可惜。
反觀在國際非政府組織的WSI(國際技能競賽組織WorldSkills)台灣代表為現任勞動部次長林三貴非但在2007至2014年具有官方職務,且在2014年被推選為三位副會長中最重要的「特別事務副會長」之職務,此職務任期至2019年,林三貴次長算是台灣政府具有官方職務代表在所有國際非政府組織INGO中最具有影響力及代表性的官方代表,何況目前具有經濟發展目的國際INGO除了眾所周知的亞太經合會議的APEC、世界貿易組織的WTO外,還有一個具有一百多個會員國的國際技能競賽組織(WSI)。
以2015年8月12日WSI(國際技能競賽組織WorldSkills)於南美洲大國的巴西聖保羅盛大舉行第43屆國際技能競賽(WorldSkills Competition)為例,中國政府為突顯重視WSI國際技能競賽於當年8月3日在北京舉行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行前動員會上,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長尹蔚民還特別強調,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技能人才工作,為充分發揮世界技能大賽的引領作用,將邀請林三貴副會長到大陸進行交流訪問,協助如何推動西非及南非地區發展區域性的技能競賽,顯而易見,中國在這幾年想介入WSI高層的積極態度,蔡政府能掉以輕心?
由於國際技能組織總會(WSI) 賦予林三貴推動非洲地區發展國際技能競賽組織之任務,中國方面希望林三貴副會長協助規劃與聯合國其他國際組織合作,並推動西非及南非地區發展區域性的技能競賽,有利於兩岸雙贏之目的。
法國為因應爭取主辦2019年國際技能競賽,特邀時任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所長林三貴於2015年6月底訪問巴黎,同時安排拜會法國總統府、法國參議院及巴黎市政府官員等,由於2015年法國向國際技能組織WorldSkills International 正式提出申請2019年主辦國際技能競賽, 特邀請國際技能組織代表赴巴黎實地勘察技能競賽場地及選手村之位置及設施,由於法國總統、各部會首長及法國國會相當重視,除競賽場地及 選手村外,還特地安排林三貴等各國WSI代表拜會法國總統府、法國參議院及巴黎市政府等活動,同時陪同歐蘭德總統出席的高級官員,包括法國教育部長Najat Vallaud-Belkacem、勞工部長Francois Rebsamen、法國青年事務與運動部長Patrick Kanner等,林三貴次長說,法國總統歐蘭德於艾麗榭宮接見國際技能組織代表時表示法國正積極準備主辦2019年國際技能競賽,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夠藉此激發法國青年學習技能的興趣,提升法國的職業教育與職業訓練水準,顯見WSI在國際非政府組織具有與WTO、WHO、APEC等國際非政府組織平等地位,同時WSI的會員國中絕對能夠影響蔡政府新南向政策中的APEC、南亞六國及紐、澳等18國,何況新南向政策要面臨的是「一中原則」,如果能將國家資源用在WSI上,利用WSI架構的國際影響力強化南向政策的經貿發展潛力將是最有利於台商未來的發展。
其實,國際上有很多國家都想盡辦法要與台灣有經貿或其他的文化、科技、技術交流,卻往往受限於「一個中國」,以中南美洲國家的哥倫比亞為例,哥倫比亞一直希望能在不碰觸「一中原則」下透過WSI架構下將當地的學生送來臺灣接受技術培訓,如此一來就不會有一中原則的政治問題,也不會碰觸到兩岸政治敏感神經,當國際上各國都在替自己找理由避開兩岸的一中問題時,難道蔡政府就不能採用「曲線理論」來對應嗎?
若蔡政府的國際企圖心夠強大,何不利用勞動部次長林三貴在國際技能競賽組織(WSI) 的影響力來推動新南向政策,甚至培養林三貴於2019年出任國際技能組織總會(WSI) 會長,帶動臺灣走出「一個中國原則」框架,面對國際社會種種嚴竣局勢的挑戰呢?若不能善用此一優勢,蔡政府的新南向政策無異是「前線戰爭都打完了,武器才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