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海委會
地方中心
海洋委員會攜手臺東縣均一國際教育實驗高級中學,於本月3日清晨共同推動「教室外的海洋課2.0」,帶領18位學生跨越40公里黑潮洋流,從臺東杉原灣航行至綠島南寮漁港,以實際行動復振南島語族的航海文化,亦象徵年輕世代文化認同與內在能力的啟航。
本次課程結合海委會所推動的「復振航海文化力」計畫,由均一高中師生串聯台灣支架大洋舟協會、史前文化博物館等單位,展開長達3個月的跨域訓練,內容涵蓋傳統造舟技藝、水域安全、南島遷徙史與原民海洋文化等,透過60小時密集實作與文化培力,最終完成地理與文化的雙重航渡,展現STEAM跨領域教育與海洋教育深度融合的成果。
學生從零開始學習划船與操舟技巧,並親自投入造舟作業,在親身挑戰大海的過程中,體會先民依靠星辰、潮流與風勢航行的智慧。學務主任舒兆瑞與多位師長陪同戒護,並由協會理事長江伊茉領航,學生們成功完成橫渡挑戰,展現驚人毅力與團隊合作精神。
「這不僅是一趟地理旅程,更是一段尋找自我與文化根源的探索歷程。」均一高中校長白珮璇表示,藉由課堂延伸至海洋現場,學生在面對風浪與不確定性中,培養堅韌與文化自信,也更理解南島文化作為臺灣世界觀延伸的重要性。
海洋委員會則指出,透過「以船為教室、以航行為學習核心」的教育實驗,不僅重塑臺灣的海洋教育模式,也讓海洋文化從靜態知識轉化為動態實踐,學生划出的每一槳,都是與海洋對話的語言,也是向文化傳承致敬的行動。
「跨越黑潮登島計畫」體現政府推動公私協力、文化扎根的海洋政策實踐,未來海委會將持續推動「復振航海文化力」計畫,號召更多學校與機構加入,透過知識建構、技藝傳承與藝術創意,共同打造臺灣邁向海洋國家的文化底蘊與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