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首款!國產電動曳引機正式技轉 開啟智慧農業新紀元

圖/工研院研發次世代電動曳引機雛形機,採用分散式電動動力設計,有助農業減碳與節能,未來將逐步導入無人駕駛、複合能源,有助我國邁向農機智電化(圖/工研院)

地方中心

因應全球淨零碳排趨勢,台灣農業機械正式邁入智慧電動化新時代。由工業技術研究院與農業部高雄區農業改良場攜手合作,歷時三年共同研發出全臺首款「全國產小型電動曳引機」,不僅成功整合國內馬達、電池及控制零組件供應鏈,更已完成技術移轉予國內農機具龍頭谷林科技,象徵台灣農業機械自主製造再進一大步。

該電動曳引機具備翻土、田間整地等基本功能,並以低碳、高效、環保為設計核心。搭載可支援超過4小時農作的高效電池系統,僅需3小時即可完成快速充電。與傳統柴油曳引機相比,單次作業可節省約35%能源成本,並大幅降低噪音與污染,實現農機「節能、減碳、省力」三贏效益。

工研院中分院副執行長李士畦指出,曳引機的電動化開發並非單純的引擎更換,而是牽涉到底盤結構、動力配置與安全機制的系統性革新,需跨領域整合技術、供應鏈與農業應用實務,是台灣智電農機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目前該機型已正式技轉量產,後續更將進一步推動次世代分散式電驅動版本,結合無人駕駛、複合能源與AI控制等前瞻功能,作為智慧農工產業的示範平台。工研院機電所副所長彭文陽強調,未來將逐步將智電農機推展至中小型農業場域,助力台灣農業轉型升級,並拓展國際市場輸出。

配合「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工研院也同步推動農業低碳協作技術,致力打造涵蓋智慧載具、低碳系統與農業機器人的完整生態鏈,推升臺灣智慧農業實力,邁向永續、綠能與自動化並重的新農業時代。

▲工研院與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合作,開發出首款全國產小型電動曳引機,近日已技轉國內農機具大廠谷林科技,有望加速國內電動農業機械自主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