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內政部
地方中心
一場由一群小小蝴蝶引發的大行動正在墾丁國家公園悄然擴展。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自2021年目睹紫斑蝶過境慘遭路殺畫面後,展開一連串保育行動,從零建構生態監測網絡,整合專家、民間、社區解說員力量,從路殺防治到生態旅遊,逐步織起一張公私協力的紫斑蝶保育網。
墾管處自2022年起,委託昆蟲學家詹家龍進行紫斑蝶生態調查,並在2024年發現核三廠區內是重要繁殖地之一,隨即與廠方簽訂保育合作備忘錄,設置防護網,防止蝶群橫越馬路遭撞,展現跨機關合作的典範。
同時,墾管處積極推動生態解說與社區參與,轉化過去的捕蝶文化為保育力量。地方解說員如鄔甫盛、留阿俊等,不僅親身監測蝶況,更記錄繁殖歷程,累積珍貴資料,轉型為公民科學家。社頂、九棚、滿州等地解說員也透過彩蝶生態遊程、遷徙調查、即時通報等方式,串起一條完整的紫斑蝶遷徙線路。
墾管處保育研究科研究員謝桂禎多年耕耘地方培訓,讓民眾從感性觀察者,逐步成為具備科學素養的記錄者,真正實踐「從社區出發」的保育行動。
目前墾管處亦啟動紫斑蝶遺傳多樣性研究,試圖追溯早已滅絕的大紫斑蝶歷史,避免其他物種重蹈覆轍。隨著六月遷徙高峰將至,墾管處呼籲用路人減速慢行,共同守護這群空中的旅人。
墾丁國家公園的「蝴蝶效應」仍在持續擴散,不只是一場保育行動,更是一場跨越社區、政府與科學的協作典範,見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