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彭雅倫以陰性書寫為題,探索馬祖女性柔韌剛強的特質(圖/翻攝)
生活中心
第三屆馬祖國際藝術島今年首度辦理國際藝術徵件,邀請世界各地創作者以外部觀點轉譯馬祖冷戰遺產,回應島嶼文化的保存與延續。三組獲選藝術家分別來自台灣、加拿大、日本與澳洲,作品涵蓋冷戰與新冷戰文化、島嶼文化認同以及海洋文化永續等三大主題,目前已陸續抵達馬祖,進行場勘與與在地社群深度互動,展開創作行動。
李佩珊:透過在地故事擺脫權力的框架
加拿大籍台裔創作者李佩珊(Panthea Lee),同時是作家與社會倡議者,長年於世界各地推動平權運動,近年返台定居。她的作品《不是誰的棋子,我們是……》透過工作坊形式,蒐集在地居民故事與記憶,藉此反思冷戰權力格局下個體的處境。此次作品將在馬祖青年協會協助下,於南竿26據點打造一座由居民共創的「棋盤裝置藝術」,象徵「棋子」自身的力量與主體性。
米谷健+茱莉亞:紫外線裝置編織生命之網
來自日本的藝術家組合米谷健與茱莉亞(Ken+Julia Yonetani),提出以釣魚線與紫外線互動光效為媒介的沉浸式裝置《生命之網》,象徵人類與海洋緊密相依、萬物相連的生命循環。經馬祖文化處協助勘查後,該作品最終選址於山隴排練場,預期將成為本屆藝術島最具視覺亮點之一。
彭雅倫:女性神祇與島嶼的隱性記憶
作為台灣藝術家代表,彭雅倫回憶其過去以專題記者身分採訪馬祖時,深受廟宇中女性神祇如白馬夫人之文化印象啟發。她此次提案《白馬非馬》以馬祖的陰性精神為靈感,探索女性角色在島嶼中的象徵意涵。她將透過回收織品進行拼貼與編織創作,並與在地社群共同創作展出於梅石營區的特約茶室公共空間。
以藝術為橋 回應歷史與時代的轉折
馬祖國際藝術島主辦方表示,期望透過國際徵件藝術家的參與,串聯在地記憶與全球視野,為冷戰遺產與海島文化注入當代詮釋與未來可能性。在地緣政治變動與文化認同再定義的時代脈絡下,本屆藝術島以藝術為橋梁,承接歷史、回應當代並展望未來,持續推動島嶼文化的深度連結與永續發展。

▲李佩珊《不是誰的棋子,我們是…》將在26據點呈現大型棋局(圖/翻攝)

▲民眾可透過李佩珊《不是誰的棋子》計畫,在陶瓶上繪製自己的馬祖故事(圖/翻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