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海委會
地方中心
為推動我國海洋文化知識建構與航海智慧傳承,海洋委員會於114年7月23日假高雄展覽館舉辦「海洋文化領航補助計畫培訓研習及交流工作坊」,廣邀歷年補助團隊、藝文代表與學術實務工作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海洋文化未來的發展藍圖。現場貴賓雲集,包括日本台灣交流協會高雄事務所所長奧正史、主事東江友希、海洋委員會主任委員管碧玲、政務副主任委員黃向文、前政務副主任委員洪文玲與主任秘書劉國列等人到場參與並合影留念。
本次活動是「復振航海文化力」四年期中長程計畫中的重要推進節點,透過制度建立與公私協力,實踐賴清德總統提出的「探索海洋」政策主軸,積極推廣臺灣海洋文化,並深化國際交流,讓海洋文化從理念落實於社會各層面。
管碧玲:推動文化復振「要跑起來」
海洋委員會管碧玲主任委員於致詞中表示,計畫已獲行政院核定四年期預算,總經費達3億6,600萬元。首年編列2,400萬元,第二年提升至4,800萬元,並將持續爭取預算推動各項補助主軸:「薪傳」、「船藝」與「藝海」。她強調,要讓臺灣孩子們從小了解本國海洋文化,政府需提供資源,支持學校、地方政府、民間社團等參與者共同實踐此願景。
管碧玲引用輝達執行長黃仁勳的話語「要跑起來,別用走的」,勉勵各界在海洋文化建設上奮勇前進,將海洋智慧內化為全民的文化自信,構築臺灣成為真正的「海洋之子」。
奧正史:盼北前船文化落腳臺灣
日本台灣交流協會高雄事務所所長奧正史指出,臺日皆為海洋國家,在海洋文化上有諸多共通點。日本的「北前船」自江戶中期至明治初期橫貫日本南北,是文化與物資交流的重要象徵,他期望能將這段歷史文化介紹給臺灣社會,並強化與海洋委員會在相關領域的合作。
芭蕾舞團演繹海洋畫作 共譜藝文新篇
臺灣芭蕾舞團特別融合藝術家優席夫的畫作《守護》、《女人魚》、《螢光》等,呈現結合海洋元素的芭蕾舞演出,開創舞蹈與視覺藝術間的跨域對話,也成為本次活動的一大亮點,成功展現海洋文化的藝術轉化與感官體驗。
十場研習工作坊 共築海洋文化平臺
海洋委員會規劃10場次研習及座談,集結113至114年推動成果,橫跨航海技藝保存、海岸文化探掘與藝術應用。其中包括成功大學團隊詮釋王船文化的《王船再現》,臺東大學出版記錄雅美族航海技藝的《船的眼睛》,以及從北臺灣舢舨船、八斗子罾子船到南島社區Torik-Sanayasay等不同族群的新船下水儀式,皆是文化薪傳的重要成果。
此外,《南方澳漁師的地名記憶》、《跨越號》紀錄專書、「潮壤相接」展覽、《芳苑,我們的故鄉二部曲:一起書寫》戲劇演出、「與鯤共遊-台江內海偶戲共創計畫」等,也將海岸聚落文化與藝術創意緊密結合,打造出多元的海洋文化敘事空間。
持續深化國際合作 航向文化星辰大海
海洋委員會除促進臺日文化合作外,也推動與帛琉的國際交流,「無私分享號」遠洋航行至臺東與蘭嶼,未來並將與「大角星號」展開合作航行,深化太平洋島國間的海洋文化連結。114年海洋國際青年論壇也吸引十多國團隊報名參加,其中日本有三隊進入決選,展現國際對臺灣海洋文化倡議的高度回響。
海洋委員會表示,未來將持續深化藝文發展與知識傳承,建構臺灣主體性的海洋文化平臺,讓海洋文化真正走入人民生活,邀請全民共同加入這場蔚藍行動,編織屬於臺灣的永續海洋文化新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