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新住民體驗製作老潼關肉夾饃,課後學員與老師、工作人員一同開心合影,現場氣氛溫馨熱絡(圖/移民署)
地方中心
為深化新住民對臺生活適應與家庭教育認識,移民署北區事務大隊花蓮縣服務站於今(7月23日)舉辦一場融合文化、手作與生活經驗的家庭教育課程,邀請來自中國大陸陝西的新住民張紅麗女士擔任講師,帶領學員動手製作陝西經典美食「老潼關肉夾饃」,同時分享其背後動人的文化故事與在臺生活心路歷程,現場氣氛溫馨熱絡。
「離娘肉」的文化寓意 引發共鳴與感動
課程一開始,張紅麗老師以一個文化提問:「知道什麼是『離娘肉』嗎?」作為開場,揭開傳統習俗的面紗。她解釋,「離娘肉」是中國中原地區農村特有的結婚彩禮,由男方在迎娶前備好幾斤生豬肉贈與女方,象徵對丈母娘的感謝與對新娘的不捨,展現濃濃的人情味與家庭情感。這一段動人介紹,引發在場新住民對原鄉親情的回憶與共鳴,氣氛感人。
手作陝西經典美食 從「饃」到肉餡傳遞故鄉味
隨後,張紅麗老師開始教授如何製作老潼關肉夾饃。她詳述餅皮從「揉、摔、烙」每個步驟的訣竅,並介紹肉餡滷製需用乾辣椒、花椒等辛香料,慢火燉煮數小時方能呈現「肥而不膩,瘦而不柴」的傳統口感。她分享,來臺後為重現兒時記憶中的味道,曾不斷調整麵粉比例與火候,歷經兩個月反覆嘗試才成功重現地道口感。
現場學員邊做邊笑,空氣中瀰漫著濃濃的麵香與肉香,也讓家鄉味成為凝聚彼此情感的橋梁。
分享生活適應歷程 激起在地連結與互助能量
除料理教學外,紅麗老師亦與學員分享其在臺生活的適應歷程,從語言學習、文化磨合到家庭生活點滴,讓現場學員深有同感。不少參與者表示,此次課程不僅學會製作美食,更從老師的生命故事中感受到新住民彼此間的支持與鼓勵。
胡朝仁主任:家庭教育是最溫暖的社會力量
花蓮縣服務站主任胡朝仁表示,透過這樣結合文化內涵與生活實用的家庭教育課程,不僅讓新住民找到自我認同與歸屬感,更促進多元文化的理解與尊重。他指出:「就如同一個熱騰騰的老潼關肉夾饃,外酥內暖,包裹著生活的韌性與滋味,也傳遞著家庭教育中最溫暖的力量。」
胡主任並強調,未來花蓮縣服務站將持續辦理此類文化與教育兼具的活動,打造新住民參與、學習與分享的支持網絡,讓臺灣成為多元文化共融的友善家園。

▲圖:學員開心展示親手製作的陝西國民美食「老潼關肉夾饃」,在笑聲與食物美味香氣中,共同體會文化傳承的溫度,並遙念遠方家人

▲圖:傳遞「離娘肉」來由的五花肉,經慢火燉煮,香氣四溢,肥而不膩,再搭配煎烤金黃的酥皮,成為本次家庭教育體驗課程的佳餚-「肉夾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