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重金屬廢水資源化技術論壇」大合照(圖/環境部)
地方中心/綜合報導
環境部水質保護司於114年7月28日舉辦「重金屬廢水資源化論壇」,以廢水與污泥中銅、鎳等可再利用資源為核心,結合學界、產業界與工程設備商,共同探討廢水處理的綠色轉型。透過導入成熟資源化技術,有望創造年產值逾35億元的經濟效益,並大幅降低藥劑使用與污泥處理成本,為我國水污染防治及循環經濟推動開創嶄新契機。
論壇針對電子電鍍、印刷電路板製造、金屬表面處理等具資源化潛力的工廠,推廣包括電化學、流體化床結晶、離子交換樹脂及膜化學反應器等技術。這些經模廠驗證的成熟方案,不僅有效處理廢水中重金屬,亦能回收具經濟價值的資源,如透過「液中求銅」電解技術,每年可回收約3,000噸銅;以濾膜將污泥中金屬濃度從3–4%提升至逾10%,進一步進入循環體系;結晶法則可製得純度高達99%以上的硫酸鎳,供化工使用。
環境部葉俊宏次長於論壇致詞時指出,台灣廢水處理正逐步轉型為「污染防治+資源回收」雙軌並行,導入循環經濟已是全球趨勢。藉由源頭分流與再利用概念,將本應排放的廢水中有價物質加以提煉回收,不僅能減輕環境負擔,更能強化產業競爭力。他強調,綠色轉型是污染防治的關鍵進展,台灣正站上國際永續發展的重要起點。
陽明交通大學黃志彬教授亦表示,目前以銅、鎳為例,已具備實用性高的「廢水採礦」技術,且多項應用已實現商轉,顯示台灣在資源化技術上的實力與潛力。
環境部進一步說明,未來將持續透過技術引導、法規推進與經濟誘因,促進廢水資源化擴展,包括推動修正放流水標準、水污染防治措施管理辦法及水污費收費辦法等法制作業,並搭配地方補助方案,設置綠色轉型示範場域。此外,針對有意導入創新、低碳、循環技術的事業單位,將提供專案貸款、信用保證與基金挹注等配套措施,協助企業轉型升級。
環境部期盼透過跨界協力,將廢水處理推向資源再生、節能減碳的嶄新階段,打造具全球競爭力的循環經濟綠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