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臺日海廢治理 × 循環產業交流會」大合照(圖/海委會)
地方中心/綜合報導
在「印太區域海廢合作平台」倡議下,海洋委員會與日本潔淨海洋物質聯盟(CLOMA)今(31)日共同主辦「臺日海廢治理 × 循環產業交流會」,集結臺日近40家大型跨國企業共同線上參與,規模創歷年之最。臺灣亦預定於9月組團參與「2025東京循環經濟展」,深化國際合作,展現海廢治理藍圖。
CLOMA國際合作委員會主席藤原正明致詞時表示,自113年簽署合作意向書以來,臺日雙方於塑膠再利用及海洋廢棄物處理領域交流密切。藤原高度肯定臺灣企業技術實力,期待深化互動,創造更具韌性的藍色價值合作關係。
海洋委員會主任委員管碧玲則指出,自上任以來即致力推動「印太區域海廢合作平台」,期透過資源共享、技術互補與政策串聯,將臺灣打造成印太海廢治理的核心樞紐。她強調:「海廢問題沒有人是局外人」,臺灣必須積極站上國際浪頭,扮演區域領導角色。
此次交流會邀集臺日兩地產業重量級企業參與,臺灣方面有近20家業者,包括遠東新世紀、邦泰複合材料、富勝紡織、宏恩塑膠、誠佳科紡、品卓企業、億薈塑膠、華寶碳循環材料、豐溢綠能、點睛設計、高昌貿易、伸仁紡織、午洋企業、福懋興業、詠麗生化科技與仲潔生物科技等。日方則有大金工業、東洋紡、三得利、王子控股、蝶理、鐘化、聯合利華日本、福美化學工業、大日本印刷等龍頭企業,共同展現涵蓋技術、材料、應用與產品開發的完整循環鏈結實力。
海洋委員會進一步指出,這場臺日技術對話為雙方建立穩固合作基礎,後續將透過定期溝通與一對一媒合,協助業者實際落地合作。此次也預告,約有15家臺灣企業將於9月赴日參加「2025東京循環經濟展」,並設立「Taiwan Ocean Circular Hub」展區,舉辦專場發表與媒合會,展現臺灣從政策驅動到產業落實的完整路徑。
在政策策略方面,海洋委員會「印太區域海廢合作平台」提出三大推動戰略:
一是「出海(Outbound)」:鼓勵臺灣藍色供應鏈國際化,展現本土技術研發與創新能量。
二為「結盟(Alliance-building)」:串聯跨部會與區域夥伴,推動循環經濟政策擴散與深化產業鏈結。
三為「整合(Coherence)」:整合區域供需與技術優勢,透過能力建構與技術轉移,形成供需互補且具韌性的海廢治理網絡。
此次臺日合作不僅為雙邊企業鋪陳互動舞台,也展現臺灣「Reimagine Waste, Revive Ocean」的核心理念。海洋委員會表示,未來將持續以循環經濟為核心,結合創新技術與國際資源,讓臺灣成為全球永續藍色經濟的領頭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