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臺灣原生植物薰香茶」技術於「2024全國原鄉飲料作物加工技術研討會暨成果發表會」會場展示及消費者感官品評問卷調查(圖/農業部)
地方中心/綜合報導
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簡稱茶改場)持續推動國產特色茶飲開發,近日宣布成功研發創新「植物薰香技術」,突破傳統茶葉薰製限制,推出結合臺灣原生植物香氣的五款「非茶之茶」系列產品,為國內茶飲市場注入創新活力,展現台灣植物多樣性與地方文化價值。
茶改場場長蘇宗振表示,此次研發重點在於運用非傳統製茶原料,整合臺灣本土如野薑花、土肉桂、月桃、食茱萸與臺灣香檬等原生植物,透過薰香技術創造出多層次、具特色的風味表現。這項創舉除強化茶葉商品附加價值外,也為地方農業發展與原住民族群產業創生開啟新契機。
創新技術打破花材限制 提升茶葉商品化潛力
蘇宗振指出,此技術不同於傳統窨製法,創新重點包含四項核心特點:一是以植物「純露」取代鮮花作為薰香材料,克服花期短與保存困難等問題;二是採用特殊多孔吸附材料,穩定釋放香氣,提升茶葉均勻性與感官層次;三是不含花體設計避免非供食部位混入,符合食品安全原則;四是結合茶改場開發之破壁與濕裁切加工技術,有效降低成本、提升萃取效率,產品可全年穩定量產。
以每公斤茶乾僅需250毫升純露計算,成本遠低於傳統花材法所需1.5至2公斤花材,也因純露可冷藏保存,使全年穩定供應得以實現。
五款原生植物薰香茶展現在地風味
茶改場強調,所有植物皆為衛福部食藥署核可可食品項,並與當地農民與產銷合作社合作供應原料,展現高度地方共創精神。
-
月桃薰香包種茶(新竹尖石鄉那羅部落):散發橘子、月桃花與水果乾甜香,風味甘鮮柔和。
-
野薑花薰香包種茶(屏東牡丹鄉):融合百香果、鳳梨與紫羅蘭花香,帶有草藥與莓果的辛香特色。
-
土肉桂薰香紅茶(台中東勢大雪山):融合玫瑰、八角與木質香氣,展現深層辛香與溫潤茶韻。
-
食茱萸薰香包種茶(台東泰源):帶有柚花與野薑花香,湯感清爽,展現原住民傳統香料清新果香魅力。
-
臺灣香檬薰香茶(屏東、台東):以柑橘果香主調,酸甜爽口,兼具熱帶水果風格與茶香平衡。
產品具市場化潛力 將推動技術移轉合作
茶改場指出,此次研發成果已通過消費者品評測試,獲得高度好評,產品風味獨特、易於接受,具備高度商品化潛力。茶改場將啟動技術轉移合作,積極與有意開發國產特色茶飲之業者洽談,共同開拓國內外茶飲市場。
研究團隊也與原鄉部落密切合作,藉由當地生產之原生植物作為薰香原料,不僅帶動農業轉型,更有助提升原住民族群之文化產業發展,實踐永續與創新兼具的地方創生模式。

▲圖:食茱萸薰香包種茶(左)及土肉桂薰香紅茶(右)研製產品茶乾及茶湯(圖/農業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