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臺中農改場研究團隊合影(農業部)
地方中心/綜合報導
為推動農業剩餘資源再生利用,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開發果木枝條循環利用技術,涵蓋異地加值堆肥化與果園現地處理兩大應用模式,協助果樹及庭園苗木產業落實廢棄枝條再利用。該技術成功將枝條轉化為高效再生資材,不僅創造產業價值,更促進企業社會責任(ESG)落實,為農業永續發展與環境保護開創雙贏局面。
臺中農改場指出,臺灣每年果木枝條產量高達25萬公噸,若隨意堆置或露天燃燒,易引發環境污染與安全疑慮。為有效利用資源,該場篩選出可分解枝條的微生物菌株,並建立循環利用技術。對於可集中清運的枝條,場方設計集運與破碎流程,並接種地衣芽孢桿菌TCLigB進行堆肥發酵,製成有機質肥料與栽培介質,應用於東方甜瓜與洋香瓜栽培,可節省化肥施用量(氮80%、磷酐56%、氧化鉀56%),同時提升單果重量35%與27%。
針對不易集中清運的果園,則採用木黴菌TCT-P001進行現地處理,加速分解並將養分回饋土壤。在葡萄園應用時,單果串重量提升15%,土壤有機質增加0.27%,肥料用量減少約33%。此外,在行道樹枝條處理上,農改場輔導業者將接種木黴菌TCT768的菇包木屑混合粉碎枝條發酵後回施作覆蓋資材,有效抑制雜草生長。
臺中農改場進一步說明,技術已授權業者商品化,並建立綠色循環模式。異地加值每年可處理約1萬公噸枝條,產出2,000公噸有機質肥料及7,000公噸有機質資材;現地處理部分,微生產品已吸引企業與地方政府認購21,070包,推廣處理3萬公噸枝條;行道樹枝條處理則可年處理120公噸,產出168公噸有機質資材。
該場表示,淨零減碳是農業部重要政策,循環加值利用是關鍵推動策略。未來將持續研發在地枝條資源與微生物應用技術,深化產業合作並導入企業參與ESG,打造具示範性的循環農業模式,實現資源加值、環境永續與產業共榮。

▲農業部科技司湯惟真簡任技正(左)、永續司杜啟華科長及臺中農改場楊宏瑛場長(中)示範果木枝條循環加值介質混拌種植的盆栽

▲臺中農改場楊宏瑛場長接受媒體聯訪

▲ 臺中農改場藍玄錦助理研究員簡報說明果木枝條循環再利用技術 打造農業永續新典範推廣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