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海委會
地方中心/高雄報導
為提升全民海洋素養、推廣永續發展觀念,海洋委員會與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攜手合作,自114年8月7日至17日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舉辦「2025海洋教育嘉年華」臺中場活動。活動現場設有多項全球獨家、寓教於樂的大型互動教具,吸引眾多民眾及學子參與,廣受好評。
海洋委員會主任委員管碧玲指出,生命起源於海洋,海洋提供地球超過五成氧氣,是維繫地球生態與人類存續的關鍵,因此海洋教育尤為重要。她表示,海委會近年積極推動海洋教育,自111年起已投入新台幣3億9,400萬元經費,建立全國海洋素養教育體系。透過實驗、操作、探索與驗證等方式,鼓勵學生實際參與,從中建立正確的海洋觀與關懷態度。
活動展區設置如「波浪發電」、「洋流發電」、「離岸風電VR體驗」、「找回海洋顏色」、「海洋保衛戰」、「行動愛海洋」、「捕碳高手」與「水下無人載具」等教具,開放民眾親手操作,學習海洋科技與環境保育知識,達到「做中學、學中玩」的目的。
海洋委員會主任秘書劉國列則強調,海洋是天然碳匯,在氣候變遷因應策略中扮演關鍵角色。他指出,海委會與農業部合作的「海草復育」及「紅樹林植林」兩項藍碳方法學,已於114年7月24日通過環境部審議,將成為推動我國藍碳制度化的重要基礎,為淨零碳排目標奠定具體里程碑。
劉主任秘書也回顧海委會自111年起辦理「海洋教育嘉年華」巡迴活動,已遍及高雄、臺中、小琉球、澎湖、臺北、屏東、宜蘭等地,吸引超過7萬3,000人次參與。活動以親子互動、學習共融為設計核心,向下扎根推廣海洋教育,成效卓著。此外,海委會亦於114年1月16日頒布「海洋無障礙制度推動指引」,並推動總經費逾4.1億元的「海域遊憩安全暨親海無礙躍升計畫」,協助地方政府打造海洋平權環境。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黃文山表示,館方自去年與海委會海洋保育署合作成立「中臺灣海洋保育教育中心」,並規劃「鯨掘」特展,深入介紹臺灣島嶼形成與鯨豚保育議題,期盼透過展覽深化民眾對海洋的理解與重視。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館長李秀鳳則強調,臺灣四面環海,培養孩子親近海洋、認識海洋、愛護海洋,是當代教育的核心任務。她期許透過此次活動,讓每一位孩子從體驗中建立正確的海洋素養,成為海洋永續的守護者。
海洋委員會期盼透過「海洋教育嘉年華」這場充滿知識與樂趣的展覽活動,凝聚全民關心海洋的力量,讓愛海、護海的理念持續向下傳遞,為臺灣共同打造一個健康、永續的藍色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