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原西螺街長宿舍修復工地展覽,由呂政道建築師帶領眾人深入了解這座建築價值與修復過程(圖/雲林縣政府)
地方中心
雲林縣政府為保存珍貴歷史資產與地方記憶,積極推動日治時期和洋混合日式官舍——原西螺街長宿舍修復工程。在客家委員會補助2,794萬元及地方配合款支持下,工程自113年7月啟動,目前已完成75%,預計114年11月竣工。縣府今(14)日舉辦「工地展覽暨上棟式儀式」,邀請地方賢達與國際志工齊聚,展現文化保存與活化的最新進展。
縣長張麗善表示,原西螺街長宿舍於105年登錄為雲林縣歷史建築,不僅見證日治時期西螺地區行政治理的發展,更承載地方共同記憶。該宿舍歷任多位鎮長辦公與居住,包括廖重光、廖學昆、廖萬來、李其雄等,對地方發展貢獻良多。她特別感謝前鎮長、螺陽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蕭澤梧與西螺生態博物館館長何美慧多年來對歷史資產保存的堅持,以及客委會與地方的經費支持,讓宿舍修復順利推進。
張縣長指出,修復完成後將以「西螺客廳」為定位,結合歷史、人文與產業特色,規劃成多功能人文餐旅空間及導覽場域,提升公共利用性。今年客委會更持續補助西螺文昌國小舊宿舍群修復經費4,400萬元,顯示對地方文化與教育的重視。
文化觀光處處長陳璧君表示,縣府特別在修復期間推出「空間構造及材料工法體驗之旅」,透過建築師呂政道與利豐營造的導覽,讓民眾親眼見證屋架、雨淋板、編竹夾泥牆等日式建築工法,深化對詔安客家文化的認同。
儀式中特別進行日式傳統「棟札上棟式」,象徵對歷史建築的敬意與祝福。建築師將棟札——記錄工程始末的木製銘牌——於適當時機安置於中央柱樑,傳承建築精神。
活動另一亮點是「SUN ROOM泡腳池2.0」藝術裝置再生。該裝置原為2016年西螺當代藝術季藝術家吉田敦的作品,由螺陽文教基金會號召來自台、韓、日、西、法、越南的國際青年志工修復與再創作。作品以七彩馬賽克拼貼花卉圖案象徵地方生命力,並增設休憩藝術座椅與種植梔子花、七里香,成為結合視覺與嗅覺的公共空間。
何美慧館長表示,泡腳池不僅保留原貌,更延伸公共藝術的交流功能,讓遊客在歷史建築旁感受文化氛圍並互動交流。她期望西螺街長宿舍成為雲林百大文化基地之一,帶動地方文化觀光發展。
陳璧君補充,雲林縣自108年起已修復40件有形文化資產,新增19處古蹟及歷史建築,並認定11位技術保存者,累計獲得國內外39個文資獎項,2024年更被《遠見》雜誌譽為「文資潛力之城」。此次修復工程是詔安客家文化與日治歷史融合的重要里程碑,未來將與西螺公所合作營運,賦予城鎮新生命。

▲雲林「西螺客廳」即將誕生 縣長張麗善揭歷史建築新定位

▲本次活動的另一大亮點是「SUN ROOM泡腳池2.0」藝術裝置的再生,由來自台、韓、日、西、法、越南等國際青年志工,一起修復再創作「泡腳池-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