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沙龍系列》卑南族南王部落歌謠線上導覽 揭開傳統文化的對偶智慧

圖說:國科會20250820人文沙龍海報「對偶歌之—卑南族南王部落傳統歌謠之旅」(圖/國科會)

地方中心
臺東南王部落被譽為卑南文化保留最完整的部落,也是孕育眾多金曲歌手的音樂搖籃。國科會「人文沙龍系列」將於8月22日推出《對偶歌之—卑南族南王部落傳統歌謠之旅》線上講座,邀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教授 陳俊斌 深度解讀卑南族歌謠的文化意涵,帶領觀眾走入這片珍貴的原住民族音樂世界。

卑南族文化核心:對偶原則與社會象徵

南王部落(舊稱普悠瑪部落)位於臺東市,人口雖僅千餘人,卻完整保存了傳統祭典儀式與歌謠傳承。本次講座將解析卑南族五種具代表性的祭歌,並探討歌謠中的「對偶原則」。這種對偶不僅體現在歌詞修辭與旋律呼應,更蘊含卑南族的社會文化結構,如長幼關係、性別分工以及祖先與後代的連結。透過歌謠的領唱與答唱,觀眾將能理解卑南族母系社會精神,以及部落、家庭間緊密的文化連繫。

原住民音樂研究的深耕成果

長期投入原住民族音樂研究的陳俊斌教授,研究領域涵蓋臺灣音樂、世界音樂、民俗音樂與流行音樂,並主持多項國科會計畫,包括《歌聲的軌跡:阿美族當代歌曲研究》與《卑南族南王部落當代歌謠研究》等。他不僅從音樂切入,也將研究延伸至社會、國家與南島文化交流,展現跨國性的視野與專業深度。

線上講座呈現真實祭儀場景

「卑南族南王部落傳統歌謠之旅」將於 2025年8月22日(週五)下午2點 在 YouTube 首播,內容包含卑南族集會所等文化場域介紹,並邀請族人現場演示傳統祭儀與日常歌謠吟唱。觀眾不僅能透過視覺與聽覺感受卑南族文化的獨特風貌,也能更深入理解歌謠背後的社會意涵與文化象徵。

活動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