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海委會
地方中心/高雄報導
為深化海洋文化交流,推動傳統造船技藝保存,國立成功大學於今(22)日舉辦「東亞傳統造船技藝國際交流會」,獲 海洋委員會「復振航海文化力計畫」支持。此次活動邀請 馬來西亞馬六甲 與 新加坡 學者及文化代表來臺,透過 福船造船技藝 與 王船信仰 展開跨國對話,追溯東亞傳統航海文化記憶,並協助當地重建逐漸失落的造船工藝。
海洋文化作為跨國交流載體
海洋委員會表示,透過「復振航海文化力計畫」,臺灣積極推動海洋文化知識建構、造舟技藝傳承與藝文展演,期望以海洋文化成為跨國對話的重要橋梁。此次以 福船 與 王船信仰 為核心,連結馬來西亞馬六甲「勇全殿」的送王船祭典文化(已列入世界無形文化資產),共同展開對話,讓臺灣保存的 木造帆船技術 成為其他國家文化復振的借鏡。
國際論壇×在地造船實地參訪
交流會為期兩日,於成功大學舉行論壇與演講。首日由 馬來西亞瑪拉工藝大學講師曾衍盛 主講「馬六甲送王舡史料研究」,並與 屏東東港造船司阜黃貴燧、馬六甲勇全殿秘書長 蘇汶財、理事 吳國興 展開臺馬對談。
成大博物館副研究員 蔡侑樺 也分享「臺新造船手工具交流」,指出新加坡水江廟留存的傳統工具與臺南、屏東造船器具高度相似,未來可協助建立完整文物資料庫。
明(23)日則由 屏東縣王船文化館 專員 梁芝茗 主講「東港迎王裡的王船」,並由 海舶工作站負責人曾樹銘 與談「臺灣福船造船技藝交流」。期間,代表團將參訪成大「船說─王船造船圖譜」特展,並走訪 東隆宮、王船文化館及造船工坊,深入體驗臺灣王船信仰與傳統造船現場。
航海文化復振 臺灣成國際典範
海洋委員會強調,臺灣因王爺信仰保存了完整的王船造船技藝,能協助國際文化團體重建記憶與工藝。本次國際交流,除展示臺灣在 航海文化保存 上的成果,也讓世界看見臺灣在 傳統造船工藝、海洋文化資產保存 的努力。未來將持續與國際文化資產組織合作,強化臺灣在全球海洋文化領域的影響力與能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