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綠保15特展記者會大合照(圖/農業部)
地方中心/綜合報導
「田裡交會的腳印——綠色保育十五週年特展」於 8月27日 在臺北市大安區「保育小站」盛大展出,由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與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攜手策劃。此次展覽以「家」為意象,帶領民眾從農田走進生態,體驗綠色保育標章推動十五年來的成就與故事,並透過 生態餐桌、影像聲音、農友故事與種子交換 等互動設計,讓大眾看見農田如何成為動物的家,進而編織出台灣的「生態保育網」。
從官田水雉到石虎 15年打造農田生態守護網
回顧2009年「官田水雉中毒事件」,正是綠色保育標章誕生的契機。15年來,林業保育署與慈心基金會輔導農友推動 友善耕作,逐步守護水雉、石虎、諸羅樹蛙、草鴞、赤腹游蛇等珍稀物種,讓農田成為生物多樣性的庇護所。
截至今年7月底,全台 綠保農戶已超過675戶、農地面積突破1,000公頃,記錄到的保育物種達46種,累積超過 2,500種野生動植物。這不僅是農業轉型的成果,更是「生產、生活與生態共好」的具體實踐。
土地共享 Land-Sharing 呼應國際永續目標
臺灣農田生態系與淺山、里山高度交疊,孕育了近六成的保育類動物。然而都市擴張與慣行農法,造成棲地破碎化,食物鏈失衡。此次展覽強調「土地共享(land-sharing)」理念,讓農田不只是生產基地,更是生態廊道與食物網的重要拼圖。
這一精神呼應 國際里山倡議 與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 的「永續生產系統」與「責任消費」目標,成為台灣邁向 2030年30×30永續目標 的重要實踐。
保育行動進化 從點線面到共生地認證
林業保育署指出,綠色保育標章已逐步串連「點、線、面」的生態網絡。自2018年推動「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再到2021年啟動「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方案」,讓農友獲得「生態薪水」,兼顧生計與保育。
2025年更推出「保育共生地認證方案(OECMs)」,讓具生物多樣性價值的場域對接國際標準,強化台灣在永續發展上的國際角色。
展覽資訊與亮點
「田裡交會的腳印——綠色保育十五週年特展」不僅展示農友的故事與物種保育成果,也透過 互動式體驗,讓觀眾理解每一次消費選擇都能成為推動保育的力量。
-
展覽地點:保育小站(臺北市大安區金山南路二段203巷24號)
-
展期時間:2025年8月22日至9月26日(週一休館),每日12:00–19:00
-
更多資訊:請關注「綠色保育 生態標章」Facebook粉絲專頁
消費就是最強保育力量
林業保育署強調,支持綠色保育標章產品,就是支持台灣農田生態系的永續發展。每一次購買友善農產品,都是在守護動物的家、守護生態的網,也是在實踐「從餐桌到棲地的永續價值鏈」。(圖/農業部)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汪昭華處長致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