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佳民部落山蘇學堂啟動 青年返鄉打造綠金產業新動能

圖說:花蓮農改場楊大吉場長致詞(圖/農業部)

地方中心/綜合報導
花蓮山林裡的「綠金」產業再添新力!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於8月26日舉辦「部落原力學堂—佳民部落山蘇栽培管理班」,在後山蕨起團隊的協助下,結合在地族人及返鄉青年,推動山蘇產業升級。活動不僅吸引佳民部落族人熱烈參與,還有秀林、銅門等地的農友共同響應,展現出部落齊心打造特色農業、推動永續發展的決心。

山蘇文化與產業並進 部落特色化為「綠金」

花蓮農改場楊大吉場長致詞指出,山蘇栽培最早從秀林鄉發展,其中佳民部落的種植面積名列前茅,族人更成立產銷班,推廣山蘇成為部落重要特色作物。隨著市場需求增加、價格穩定,其他鄉鎮農友也開始投入,使山蘇產業逐漸擴大。花改場多年來持續輔導,從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土壤肥培到品種篩選,已奠定穩固基礎,未來更將提供優良種苗,幫助部落推動 永續農業 與產業升級。

技術輔導+政策資源 雙管齊下提升產業力

為解決農友面臨的技術與政策落差,本次「山蘇學堂」設計多元課程,包含:

  1. 政策資源輔導:由農糧署與農田水利署專員解說 有機農業、產銷履歷、灌溉設施補助 等措施,將生硬政策轉化為具體效益,提升族人申請與參與意願。

  2. 農業技術培訓:花蓮農改場研究員教授 合理化施肥、土壤採樣、病蟲害防治 與 友善資材使用,並結合農機具(鍊鋸、除草機)保養與故障排除的實作課程,讓族人學習「做中學」。

  3. 合作模式推廣:邀請返鄉青年、後山蕨起負責人林俊雄分享「從田間到品牌」的經驗,展示如何透過三方合作,將部落農產品轉化為品牌價值,並推向更廣的市場。

青年返鄉注入新活力 傳統產業翻轉再生

瑞里、佳民、銅門等部落的農業人口逐漸老化,缺乏專業技術,成為產業永續的挑戰。然而,返鄉青年看見轉機,積極投入在地文化與產業推廣。林俊雄憑藉後山蕨起團隊的力量,結合年輕族人,讓山蘇不僅是傳統食材,更成為具有品牌價值的「綠金作物」。他強調,唯有更多族人參與與共享,才能讓產業真正茁壯。

部落共學共創 打造永續未來

課程過程中,族人熱情參與,透過與講師的互動提問,營造熱絡的共學氛圍。花蓮農改場強調,課程結訓後,將持續提供技術輔導與資源轉介,協助部落逐步落實 在地農業知識傳承、產業技術創新與社區共創模式。這不僅有助於提升山蘇產業競爭力,更將成為青年返鄉創業的起點,讓山蘇走向更寬廣的國際市場。(圖/農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