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一支梯度折射率液晶眼鏡誕生 台灣科研聯手國際攻克百年難題

圖說:全球第一支使用電池供電、可電子調整度數的「梯度折射率液晶眼鏡」(圖/國科會)

產經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突破限制,重新定義眼鏡!」由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林怡欣特聘教授 帶領的團隊,攜手 烏克蘭基輔大學、英國利茲大學、群創光電,並獲 美國Google Gift 支持,在 國科會 補助下成功研發出全球首支具量產性的 梯度折射率液晶眼鏡。這項成果震驚國際,並刊登於 《Physical Review Applied》,獲 美國物理學會 特別報導,讓世界看見台灣光學實力。

傳統雙焦眼鏡自18世紀以來,雖能同時矯正遠近視,但必須仰賴頭部與視角移動才能看清楚,始終存在不便。液晶鏡片雖早被提出,但受限於折射率與製程,僅能停留在「菲涅耳液晶鏡片」階段,無法避免色差與成像模糊。

林怡欣教授團隊突破這一瓶頸,透過嚴謹理論與實驗驗證,證明「梯度折射率液晶鏡片」能連續調整波前與焦距,並且實際製造出 全球首支電池供電、電子可調光學度數的液晶眼鏡。

國科會自然處劉芳君科技研發管理師 說明,此項技術未來將廣泛應用於 眼科醫療、AR/VR裝置、人工智慧機器視覺,更具備高度量產潛力與龐大市場價值。

製造部分由 群創光電3.5代工廠 實現,單一基板可同時量產36個液晶鏡片,展現台灣產業與科研結合的優勢。

林怡欣教授表示,這不只是「新眼鏡」,更是「新視界」。未來透過這項創新,台灣有機會在 光學科技、精密醫療與智慧穿戴產業 中占有更高話語權,成為國際市場的重要推手。

▲全球第一支使用電池供電、可電子調整度數的「梯度折射率液晶眼鏡」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林怡欣特聘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成功突破液晶的物理與化學本質上對梯度折射率型液晶鏡片(LC gradient Index lenses)的限制,研發出全球第一支具量產性的「梯度折射率液晶眼鏡」。 合照,其中第一排右4為林怡欣特聘教授,第一排右3為群創光電技術長楊秋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