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楊子睿博士親自導覽《鯨掘》特展,介紹大村鯨的肋骨標本
地方中心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署長陸曉筠) 與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昨8月(31)日共同舉辦「鯨聲共鳴:臺灣鯨豚公民科學進行式」沙龍活動,結合科博館《鯨掘》特展,吸引眾多關注海洋生態的專家學者、志工及民眾參與,展現臺灣在 鯨豚保育、公民科學推動 的豐碩成果。
活動一開始,由《鯨掘》特展策展人 楊子睿博士 帶領參觀,深入解析臺灣鯨豚化石脈絡及文化價值。參與者江小姐分享,首次得知恆春西台地曾挖掘出大型鯨豚完整化石,並能近距離觀察化石清理過程,直呼「收穫滿滿」。
公民科學成果亮眼
活動座談會由多個民間團體分享在宜蘭、花蓮、臺東及金門的實務經驗。
-
中華鯨豚協會 推動「尋鯨任務APP」,已有 2,400人次參與、420筆有效回報,並在金門進行露脊鼠海豚調查,觀測超過 200小時。
-
研海生態顧問公司 推廣 iNaturalist TW「蘭陽鰭跡」專案,累積宜蘭海域大量鯨豚目擊資料。
-
「鯨魚老師的自然書房」執行臺東縣「大翅鯨海洋保育教育推廣計畫」,促進地方居民對保育的參與。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余欣怡博士 分享,該基金會深耕 花紋海豚研究15年,辨識超過 500隻個體,並追蹤其中三個群體長達十年。近五年也推動 抹香鯨公民科學計畫,已辨識 97隻個體並公開ID名錄,讓研究與教育更加完整。
官方肯定與展望
海保署署長陸曉筠 強調,志工與民間團體的長期投入,有效補充研究能量,並為政府推動政策提供重要依據。她指出,臺灣擁有豐富鯨豚資源,公民科學能突破研究人力與經費限制,提升全民對海洋生態的理解。未來,海保署將持續支持 民間團體、學術單位與社區 合作,讓更多人參與鯨豚保育,建構友善且永續的海洋環境。(圖/海保署)

▲圖:楊子睿博士親自導覽《鯨掘》特展,介紹不同種鯨豚的各部位骨骼標本

▲圖:楊子睿博士親自導覽《鯨掘》特展,帶領參與者認識臺灣鯨豚化石與文化脈絡

▲圖:海保署與民眾齊聚「鯨聲共鳴」沙龍,展現守護鯨豚的共同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