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新聞中心
針對全國工業總會在2025年白皮書中建議緩徵碳費,環境部氣候變遷署9月2日回應表示,碳費制度以「減碳為核心」而非財政工具,將如期推動,並透過優惠費率、折扣機制與獎勵措施,協助產業加速低碳轉型,確保臺灣在國際綠色供應鏈競爭中保持優勢。
碳費收費機制配套完整
碳費制度已於114年正式上路,今年排放量將於115年5月開始繳費。環境部指出,只要企業提出自主減量計畫並獲審核通過,即可享有每公噸50元或100元的優惠費率。若為高碳洩漏風險事業,並經審查通過,自排放量可享 0.2折扣係數,等同 80% 的排放量免收碳費。
截至8月31日,環境部已收到 430家工廠 的自主減量計畫,占收費對象九成以上,其中 67家(約16%) 更自願申請嚴格的減量目標,顯示碳費制度已成功驅動產業投入減碳。
國際趨勢不容忽視
環境部強調,歐洲與亞洲主要國家即使面對政經挑戰,仍未調整淨零轉型目標,反映全球供應鏈對減碳的要求持續升高。臺灣若延後碳費,恐失去國際競爭力。
對於全國工業總會建議同步推動「台版CBAM」,環境部回應,目前規劃將參考歐盟模式,預計115年上半年完備相關法規後,啟動試申報,116年正式納管產品碳排放量,確保我國產業能及早因應國際碳邊境調整機制。
與產業共同走向淨零
環境部最後指出,已與經濟部合作規劃逐年申請制度,將營業毛利、碳費成本占比與國際傾銷風險納入考量,讓真正受衝擊的高碳洩漏事業享有過渡期折扣。透過補助與獎勵,協助產業升級,讓臺灣能在全球淨零轉型與綠色科技競賽中持續站穩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