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鏟屎官上線 工研院智慧牧場亮相智慧農漁週 引領農業低碳轉型

圖說:工研院「雞舍管理巡檢機器人」如同禽類保姆,整合⾃動排程、視覺與導航模組,能即時掌握雞群狀態,避免人員頻繁進出的汙染,進行最有效的管理

產經新聞中心
面對氣候變遷挑戰,臺灣農業正全面走向智慧化。工研院(3)日於「臺灣智慧農漁週」智慧農業館盛大展出多項創新科技,包括智慧乳牛餵飼車、AI精準投餵系統、推糞機器人與授粉除草機器人,讓傳統的牧場與漁場躍升「智慧農牧業示範場域」。現場由農業部次長黃昭欽與工研院中分院執行長黃新鉗共同揭幕,吸引民眾及國際買家高度關注。

黃新鉗表示,AI正在改變各行各業,農牧業也不例外。臺灣擁有完整的機構設計、馬達與AI晶片演算法技術,工研院攜手感測器、車體設計與系統整合廠商,打造如同「農業版特斯拉選配」的智慧模組化設備,不僅平價且具彈性,更符合臺灣中小牧場的需求。

以智慧乳牛餵飼車為例,系統能自動推料、導航與精準投餵,乳牛在定時少量進食下,泌乳量可提升三成,碳排放量降低五成,堪稱「AI牧場革命」。在養殖漁業部分,工研院研發的AI投餵系統透過水下影像與振動偵測,判斷魚群食慾並調整餌料,避免浪費並維護水質;再結合長效溶氧感測器,漁民可即時掌握水質變化,降低大規模死亡風險。

此外,授粉與除草也交給AI。工研院研發的授粉機器人透過邊緣運算與影像辨識,能在最佳時間點完成授粉;除草機器人則建立「臺灣雜草資料庫」,精準辨識雜草並剷除,營造健康的作物生長環境。

展會現場,參觀民眾驚呼這些「智慧農業黑科技」不僅能節省人力,更讓傳統農牧業進入低碳循環與永續發展的新時代。工研院強調,未來將持續與農業部及國內外廠商合作,讓臺灣成為智慧農業國際輸出的示範基地。(圖/工研院)

▲圖說:在溫室栽種的農產品,需耗許多人力與時間進行照顧,工研院空氣擾動授粉機器人結合影像辨識、導航與滑軌控制,可精準即時讓農作物授粉,已於農業部高雄區農改場進行合作驗證

▲圖說:面對氣候變遷與農業轉型雙重挑戰,工研院(3)日在「臺灣智慧農漁週」智慧農業館,展出多項結合AI科技自動化與低碳循環的牧場法寶,打造永續的智慧牧場。農業部次長黃昭欽(中)與工研院中分院執行長黃新鉗(右三)在智慧農業館前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