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牽血儀式反映先民悲壯歷史 有望列入市定民俗文化資產


地方中心

每年農曆七月,台灣各地普渡儀式不斷,但新竹市特有的「牽血(車藏)」卻別具意義。此儀式由 南壇大眾廟 與 新大眾廟(南星宮) 固定於農曆7月12日舉辦,主要是牽引早期在拓墾過程中因戰亂、瘟疫或意外死亡的移民靈魂,藉由科儀超渡無主孤魂,安撫長眠於此的孤寂靈魄。

新竹市文化局 說明,與一般祭祀活動不同,「牽血(車藏)」屬於地方特有的黑色民俗,科儀保留了清代以來的傳統形式,從「車藏」的造型、色彩到儀式流程,皆遵循古法,展現出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蘊。其不僅具有宗教功能,也蘊含著族群記憶,象徵對歷史的緬懷與反思。

審議委員林茂賢 提到,「牽血(車藏)」科儀無法作為一般廟會或慶典來推廣,因其核心價值在於表達對先民犧牲的追思與感恩,是竹塹地區特有的文化象徵。他指出,這項儀式是對歷史悲劇的紀念,同時也是後代對土地與先人的敬意。

文化局近兩年積極推動相關調查,去年(113年)由民間團體提報後,專家會議建議列冊追蹤,今年(114年)將進一步補充資料並送交審議。若順利登錄,「新竹牽血(車藏)」將繼 「竹塹中元城隍祭典」 之後,成為竹市第二項獲得認證的市定民俗文化資產,進一步鞏固新竹在台灣民俗文化版圖上的重要地位。

文化局強調,保護與登錄「新竹牽血(車藏)」不僅是保存文化,更是讓後代理解先民拓墾時代的悲壯與艱辛,透過制度化的文化資產管理,將這份精神延續下去,成為在地文化的重要印記。(圖/新竹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