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保署推友善釣具認證 釣魚不再只為興趣 更是守護海洋的力量

圖說 : 與國內釣具產業合作,共同響應友善海洋釣具產品推廣

地方中心/高雄報導

釣魚不只是休閒娛樂,也能成為守護海洋的一環!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於114年正式啟動「友善釣具」認證制度,鼓勵國內外釣具業者投入環境友善產品的研發與引進,即日起開放申請,為台灣海洋保育與永續漁業邁出重要一步。

海保署說明,若釣具設計或材質不當,容易造成海洋廢棄物,像是假餌、浮標、魚線殘留,都可能對生態造成傷害。認證制度以「減塑、減害、釋回、安全」為核心,推動使用低污染材質與可分解產品,並鼓勵釣友選擇能降低魚體傷害、提升釋回成功率的工具。像是採用天然材質的假餌、具備防護性的釣魚衣、活魚桶、解鉤棒等產品,都能申請認證。

通過審查的產品可獲得「友善釣具」專屬標章,並享有海保署提供的貼紙、門市插卡、數位圖檔等推廣素材,協助業者提升產品曝光度與品牌形象,同時展現企業社會責任(CSR)。

申請流程簡便透明,凡是釣具製造、代理或零售業者,準備產品照片、材質與使用說明即可提出申請。審查制度由台北海洋科技大學執行,並設有認證輔導窗口。業者可透過「友善釣魚」LINE 官方帳號(https://lin.ee/FzleSjI)洽詢,或上海保署官網查詢授權辦法(https://reurl.cc/mY7qX9)。

海保署強調,友善釣具不僅是一項政策,更是一場全民參與的環境行動。當釣友在挑選釣具的同時,也是在為海洋生態做出選擇。期望透過認證制度,讓釣魚文化從「興趣」進化為「永續」,真正落實減少海廢、守護海洋的目標。(圖/海保署)

▲圖說:傳統橡膠材質的軟蟲,若遺留在海中,則形成不易分解的海洋廢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