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1316黃金期 新生兒聽力篩檢守護孩子語言發展

生活新聞中心
聽力是孩子開啟語言學習的第一步,若能及早發現先天性聽損,並依照「1316原則」接受輔具與療育介入,就能大幅降低語言遲緩與學習困難的風險。國民健康署自2012年推動 新生兒聽力篩檢 至今,覆蓋率已超過九成,每年幫助約800名孩童及早發現聽力問題,成效名列全球前茅。

1316原則 黃金六個月關鍵期

國民健康署提醒家長務必牢記「1316原則」:

  • 出生 1個月內 完成新生兒聽力篩檢

  • 3個月內 確診是否有聽損

  • 確診後 1個月內 配戴合適助聽器或輔具

  • 6個月內 接受聽語療育課程

研究顯示,若能在6個月大前完成介入,不僅能幫助孩子順利建立語言能力,更能提升社交互動與學習表現,與同齡兒童同步發展。反之,若錯過黃金期,可能導致 語言落後、學習困難、情緒與人際互動問題。

小立的故事 聽見聲音的奇蹟

今年春天誕生的「小立」在出生第2天接受 新生兒聽力篩檢,卻顯示「未通過」。媽媽林太太回憶,當時全家焦慮不安,但在醫師耐心解說下,依循「1316原則」積極展開後續流程。

確診後3週內,小立順利戴上助聽器,6個月時開始聽語療育。媽媽分享:「當他第一次因聽見聲音睜大眼睛、露出微笑,甚至發出『ㄚ』的聲音時,我忍不住流淚,慶幸當初沒有錯過聽力篩檢。」

日常觀察不可少 善用兒童健康手冊

雖然新生兒篩檢能把關,但仍有孩子可能因 遲發性聽損、中耳炎、腦膜炎或外傷 等原因影響聽力。國民健康署提醒家長,應定期翻閱 「兒童健康手冊」 中的「聽力簡易居家行為量表」,留意孩子是否對聲音反應遲鈍,或在3至4歲時仍表現出 語言落後、講話不清楚、常聽不到呼喊 等徵兆。若發現異常,應立即就醫,避免錯失矯正時機。

高風險族群更需留意

屬於聽力損失高風險因子的孩子,更應確實接受篩檢與追蹤。常見因素包含:

  • 聽障家族史

  • 母親孕期感染病毒(如德國麻疹)

  • 出生體重不足1500克或早產

  • 曾入住加護病房或缺氧

  • 細菌性腦膜炎

  • 頭頸部先天畸形(如小耳症)

目前全台有260家醫療院所提供新生兒聽力篩檢,其中66家同時能進行確診服務,家長可就近選擇合格院所

(圖/衛福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