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中心
根據最新癌症登記與死因統計資料,胃癌長年位居台灣十大癌症死因前八名,每年超過4,000人被診斷,約有2,000人因此失去生命。國民健康署署長沈靜芬指出,研究顯示多達八至九成的胃癌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相關,因此推廣檢測與治療成為防治胃癌的重要策略。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風險高 生活習慣影響罹癌率
醫學研究指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者罹患胃癌的風險是一般人的6至10倍。世界衛生組織自1994年就將其列為第一級致癌物。該菌能在胃酸環境中生存,長期存在會造成慢性發炎、胃潰瘍,甚至引發癌前病變。其主要傳染途徑是經口傳染,家庭成員間共用杯子、碗筷等餐具,容易增加感染機率。因此,使用公筷母匙、避免共杯共食是降低風險的首要步驟。另如醃製食物、吸菸與過度飲酒,也會加速胃癌風險,而多攝取新鮮蔬果有助於抗氧化、減少癌症機率。
檢測與治療並行 早期介入阻斷病程
國民健康署提醒,碳13尿素吹氣法、糞便抗原檢測、或透過胃鏡切片檢查,都能有效檢測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情況。若檢測呈現陽性,不必過度恐慌,應立即攜帶檢驗報告就醫,依醫囑接受除菌治療,並鼓勵同住家人同步檢測,避免反覆傳染。早期治療有助於大幅降低胃癌發生率。
保「胃」五招 全民一同實踐
署長沈靜芬強調,「保胃五招」是每個家庭都能落實的日常:
-
保持均衡飲食
-
養成良好飲食習慣
-
規律運動
-
遠離菸、檳榔、酒精
-
避免生食及不潔食物
她呼籲民眾,如出現長期胃部不適應立即就醫,透過主動檢測與健康生活,攜手守護「胃」來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