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最新研究:雙髻鯊飲食入境隨俗 打破「頂級掠食者」迷思

圖說 : 鯊魚為「八鰭丫髻鮫」(圖片來源:徐華遜)

記者莊文/高雄報導

人們對鯊魚的想像,多半停留在「頂級掠食者」的刻板印象,認為一旦食物鏈底層崩解,鯊魚便會陷入生存危機。然而,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態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林裕䕒與農業部水產試驗所近海漁業生物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徐華遜的最新研究卻顛覆這項認知。團隊發現,雙髻鯊(又稱槌頭鯊、丫髻鮫)展現了驚人的食性彈性——游到哪裡,就吃當地食物。相關成果刊登於國際頂尖期刊《魚類生物學與漁業評論》(Reviews in Fish Biology and Fisheries)。

雙髻鯊「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林裕䕒指出,雙髻鯊的飲食習性如同人類因地制宜:「在台灣吃滷肉飯、日本吃生魚片、韓國吃泡菜」,雙髻鯊也會依環境調整飲食。

  • 路氏雙髻鯊(Sphyrna lewini,紅肉丫髻鮫):擁有廣泛的飲食範圍與適應性。

  • 窄頭雙髻鯊(Sphyrna tiburo):甚至能消化並利用海草中的營養物質,突破了鯊魚「嚴格肉食性」的傳統印象。

研究團隊認為,雙髻鯊較不受單一獵物減少的影響,真正的威脅在於沿岸棲地品質與完整性。近岸淺水區不僅是覓食場,更是孕育幼鯊的重要場所,避免過度開發與濫捕,才是鯊魚保育的核心。

高度依賴近岸的物種最脆弱

林裕䕒特別提到,無溝雙髻鯊(Sphyrna mokarran,八鰭丫髻鮫)高度依賴近岸水域作為產仔地與育幼場,卻因體型較大,容易成為漁業混獲或沿岸開發的犧牲品。棲地若遭破壞,族群延續將受嚴重威脅。研究呼籲,應採取多元保育策略,包含設立沿岸保護區、強化漁業管理及減少混獲,以降低滅絕風險。

全球數據分析 提供保育新依據

徐華遜博士表示,研究整合全球41篇文獻、涵蓋1,855尾個體與7種雙髻鯊,分布於全球三大洋,其中6種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受威脅物種,4種更處於極度瀕危等級。
研究團隊利用穩定同位素分析(碳-13、氮-15)重建雙髻鯊的生態區位,並透過蒙特卡羅模擬法估算不同物種間的生態位重疊,發現牠們在同一地區會選擇不同獵物以避免競爭,但在全球尺度下,則展現高度食物適應力。

國際跨國合作 研究能量豐沛

此次研究由林裕䕒助理教授與徐華遜博士主導,並結合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蕭仁傑、助理教授鍾明宗,以及沙烏地阿拉伯利雅德國家野生動物中心研究員Lotfi Jilani Rabaoui共同參與,展現跨國科研合作能量。

政策與保育啟示

研究成果為鯊魚保育與沿岸生態管理提供了新的科學依據,強調保護棲地比單純保障獵物更重要。林裕䕒總結:「既然牠們不挑食,保育重點不在於牠們能吃什麼,而是在於牠們在哪裡吃。」

期刊全文連結:Springer - Reviews in Fish Biology and Fish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