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新聞報 / 全球首證實!中山大學研究揭示海洋增鹼可吸碳並緩解酸化

圖說 :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學系助理教授雷漢杰分析一份長達26年的南海觀測數據資料,首次發現海水鹼度呈上升趨勢,證實海洋自然鹼化現象,成果獲國際知名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報」(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刊登。(圖/國立中山大學)

中華新聞報 新聞中心報導

全球首次實證證據出爐!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學系助理教授 雷漢杰,透過分析長達 26年的南海觀測數據,首度發現海水鹼度呈現上升趨勢,並證實此一自然「增鹼」現象能讓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提升 28%,同時減緩海洋酸化速度 14%。該成果不僅突破以往理論與小規模實驗的限制,更為「海洋人工增鹼」提供了科學數據驗證,具體證明此一技術在碳移除及緩解氣候變遷上的可行性與效益。研究成果已刊登於國際知名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報》(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南海天然實驗室 揭開海洋鹼化密碼

雷漢杰指出,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約有 26%由海洋吸收,然而卻造成嚴重的海洋酸化,威脅生態環境。聯合國 IPCC(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 曾明確指出,要達成淨零排放,僅靠減碳不足,必須結合「碳移除」技術,其中 增加海水鹼度 是具潛力的創新策略之一。

圖說 :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學系助理教授雷漢杰分析一份長達26年的南海觀測數據資料,首次發現海水鹼度呈上升趨勢,證實海洋自然鹼化現象,並能提升二氧化碳吸收能力28%、減緩海洋酸化速度14%。首度證實海洋鹼化有助於長期碳移除,足見對海洋施行人工增鹼技術確實可行,為因應氣候變遷的重要策略。(圖/國立中山大學)

 

「過去人工海洋增鹼大多停留在模擬與實驗階段,缺乏長期實地觀測佐證,」雷漢杰說。他利用 1999 年於北南海設立的 『東南亞時間序列研究』(SEATS)測站 資料,系統性分析海水總鹼度、溶解無機碳、pH值及碳酸鈣飽和度等指標,發現當地自然鹼度逐年增加,能有效抵銷部分二氧化碳造成的酸化與化學變化。這場「大自然提供的實驗」為人工增鹼技術提供了難得的真實環境驗證。

數據揭示:吸碳效能提升28% 酸化速度減緩14%

研究結果顯示,南海表層海水總鹼度 每年上升0.56微莫耳/公斤,雖然上升幅度僅約萬分之三,卻帶來顯著效益:

  • 二氧化碳吸收能力提升28%

  • 海洋酸化速度減緩14%

  • 碳酸鈣飽和度下降速度減緩22%

雷漢杰強調,觀測結果與現有理論模型高度吻合,證明「海洋增鹼」策略不僅能有效吸收大氣二氧化碳,還能同時緩解酸化問題,具有雙重環境效益。

全球碳移除策略新突破

雷漢杰指出,此研究不僅揭示南海的環境變遷,更能作為全球推動 碳移除技術 的重要參考案例。未來若能持續發展 人工海洋增鹼技術,將有助於長期因應氣候變遷與海洋環境危機,為人類創造新的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