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 : 臺藝大《王船海緣:踏浪築夢的海岸巡禮》於臺北市南海劇場進行首演,首演後與全場觀眾大合照(臺藝大跨域表演藝術研究所提供)
中華新聞報/高雄報導
海洋委員會推動「海洋文化領航計畫」,鼓勵各界藝文團隊以創新形式詮釋臺灣與海洋的深厚連結。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跨域表演藝術研究所自製,並獲海洋委員會補助支持的跨域劇作 《王船海緣:踏浪築夢的海岸巡禮》,9月21日於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南海劇場登場,現場座無虛席,觀眾反應熱烈。
圖說 : 結合踢踏舞、鑼鼓及嗩吶等傳統北管樂器,喚起觀眾對於常民海岸生活的共鳴(臺藝大跨域表演藝術研究所提供)
多元表演語彙演繹海洋文化
《王船海緣:踏浪築夢的海岸巡禮》以「海洋」為核心意象,融合踢踏舞、現代舞、北管、街舞與爵士等多元舞蹈形式,搭配節奏樂器及科技媒材,模擬海浪、魚群、沙岸、珊瑚礁與王船祭等元素,營造傳統與現代交融的舞台效果。演出以六幕呈現,從造船揭開序幕,逐步展現臺灣海岸的壯闊景象、常民信仰與生活面貌,帶領觀眾體驗一場沉浸式的海洋藝術巡禮。
圖說:街舞及踢踏舞舞者手持水母道具,在珊瑚礁投影間展現保護海洋的永續意識(臺藝大跨域表演藝術研究所提供)
跨域合作帶來嶄新視角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跨域表演藝術研究所所長 陳慧珊 在演後座談表示,劇作自創作初期即選定海岸樣貌與文化活動為核心題材,並結合音樂、舞蹈與科技等元素,讓觀眾在欣賞藝術之餘,能重新思考海岸與海洋的價值。她同時感謝海洋委員會的支持,讓作品不僅具有藝術性,也更具社會意義。
本劇顧問、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授 胡健驊 也在演後分享心得,指出長期研究海洋科學的他,深受劇場詮釋的力量感動。他認為,《王船海緣》成功將環境永續議題轉化為易於理解、觸動人心的表達方式,有效拉近民眾與海洋之間的距離。
海洋委員會持續推動文化共鳴
海洋委員會表示,海洋是臺灣最重要的自然資源與文化根基,如何凝聚社會認識與情感,一直是政策推動的重點方向。透過補助藝文創作,能讓大眾在視覺與聽覺的震撼中,深化對海洋文化的認同。《王船海緣》正是一個成功的案例,將當代表演藝術與傳統文化融合,並激發社會對海洋議題的共鳴。
海洋委員會強調,未來將持續推動「海洋文化領航計畫」,期盼更多優質的海洋主題藝術走入社區、校園與國際舞台,讓「海洋」不僅是地理環境的存在,更成為文化、記憶與價值的共同體,透過藝術凝聚全民參與意識,為臺灣的藍色國土開啟永續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