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 : 國立中山大學 與 逢甲大學共同於台中舉辦「EMI 教師增能工作坊」
中華新聞報/高雄報導
為強化教師英語授課(EMI, 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能力,國立中山大學 與 逢甲大學 共同於台中舉辦「EMI教師增能工作坊」。活動以「AI輔助教學」、「EMI課程活動設計」及「評量策略」三大主題為核心,透過跨校交流與實務操作,吸引來自全台11所大專院校共37位教師參與,展現雙語教育願景的具體推動力道。
三大主軸培力教師
逢甲大學副教務長郭祐誠 在致詞時指出,從 Dcard 等社群平台可見,EMI 已成為學生高度關注的議題。為回應趨勢,本次活動聚焦三大方向:一是以 AI 教學應用 協助教師適應變革;二是透過 課程與活動設計 建立師生共學場域;三是以 有效評量策略 掌握學習歷程,並回應學生需求。他認為,這三大主軸將有助於強化教師 EMI 教學能力,也是邁向雙語教育永續發展的重要步驟。
專題講座多元精彩
第一場「EMI的AI轉向:探索AI驅動的教學創新」由 國立嘉義大學外國語言學系副教授黃柏源 主講。他以 ChatGPT、Claude、Google Gemini、Perplexity 等生成式AI工具為例,強調 AI 是教學助力而非替代,教師需引導學生培養批判性思維,以避免過度依賴。
第二場「善用多語時刻:設計適合多元學習者的EMI課堂活動」由 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紀博善 主講。他以自身語言學習經驗切入,提出透過語言、媒介及評量的多元設計,營造更具包容性的學習環境,協助教師回應不同背景學生的需求。
第三場「EMI教學的黃金三角」由 國立屏東大學大武山學院副教授廖宜虹 分享,她以互動活動引導教師思考政策連動,提出課程設計三要素:明確目標、任務導向及多元評量。她勉勵教師「從痛點出發、帶著笑點走向亮點」,在挑戰中找到教育轉捩點。
教師社群交流深化實務
除了講座,活動也安排三場社群交流。
-
紀博善 主持的「以欣賞式探詢促進 EMI 教學社群韌性」,以逆向課程設計與 rubrics 引導教師討論課堂策略。
-
廖宜虹 帶領的「AI+EMI=教師社群升級挑戰版」,結合 SWOT 與 PDCA 方法,引導教師評估 AI 工具應用,並以拼圖式任務進行需求分析。
-
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施智閔 主持的「多元評量的理論與實務」,則透過 Kahoot! 互動活動,實際示範如何提升學生學習動機與自信心。
教師回饋與跨校合作成果
與會教師普遍反應熱烈,認為「實際操作讓我很有感」,更肯定跨校交流讓 EMI 教學不再孤單,能獲得同儕支持。
自2024年起,國立中山大學雙語教育資源中心 與 逢甲大學 已合作辦理12場工作坊與社群活動,逐步奠定跨校合作基礎。
國立中山大學教務長歐淑珍 表示,台灣雙語政策已進入中期關鍵階段,更需要第一線教師的真實聲音,作為調整教學支持的重要依據。她強調,未來將深化跨校與跨領域合作,建構更具韌性與永續的 EMI 教學支持網絡,期盼與夥伴學校攜手推動2030雙語政策願景。(圖/國立中山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