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新聞報 / 海洋委員會補助「循環澎湖」 成大研發砂砱3D復育新方案

圖說:循環澎湖跨域創新團隊將廢棄砂砱轉換為3D列印循環生態礁,並實際於澎湖2處海域完成共6組不同造型礁體投放試驗

中華新聞報/澎湖報導
由 海洋委員會 補助,國立成功大學 與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 攜手推動的「循環澎湖」計畫,歷經一年研測,成功將澎湖常見的 「砂砱」(死亡珊瑚碎屑) 轉化為可進行 3D列印的循環漿體,並於澎湖兩處海域完成 6組不同造型的生態礁體投放試驗。今(2)日,計畫主持人 劉舜仁教授 與在地產業、設計團隊於澎湖博藤赤崁基地舉行成果發表會,展出砂砱漿體樣本、生態礁模組與水下紀錄影像。

圖說 :3D生態礁佈置完畢

創新設計結合在地材料

該計畫隸屬海委會 「海洋科技專案補助計畫」,由成功大學執行的 「打造澎湖永續循環之島-海洋碳酸鈣創新應用研發與場域試驗計畫」 為核心,研發具多孔隙結構的 砂砱3D生態礁,創造珊瑚附著與魚群棲息的新生棲地。研究團隊更將牡蠣殼等海洋碳酸鈣材料縮小應用,開發觀賞水族與研究用途的仿生珊瑚基座,拓展水族與生態產業可能。

圖說:研發團隊將礁體接上珊瑚斷肢,並對生物適應進行觀測

技術突破與跨域合作

計畫主持人 劉舜仁教授 表示,團隊開發的砂砱漿體具備結構強度與仿生特性,能依據海底地形與生態需求自由組合模組。這些礁體已實際佈放,並將進行珊瑚苗長期監測,檢驗循環材料與生態融合的可行性。他強調,計畫基於多年田野調查與跨域合作,從資源調查、漿體實驗、社區共創到生態礁列印研究,完整實踐「研究—設計—跨域合作」的循環模式。

海洋永續的場域實踐

海洋委員會指出,砂砱淤積對潮間帶造成生態威脅,此次計畫將廢棄物轉化為循環材料,發展海洋修復與生態應用,不僅展現臺灣在 「淨零減碳」 與 「循環經濟」 議題上的實踐力,更凸顯澎湖作為推動島嶼永續的重要示範場域。

圖說:島嶼循環跨域創新團隊及現場與會者於澎湖示範基地合影

未來展望

海洋委員會表示,未來將持續與大專院校與法人單位合作,深化低碳材料、生態工程、海洋復育與環境監測技術,並結合在地社群力量,共同為臺灣海洋生態與島嶼永續注入新動能。(圖/海委會)

本期文章由廠商小額支持贊助刊登

諭達進出口報關 07-3336839

聯繫Email:easywind_no1@hotmail.com

http://tycoon-custom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