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新聞報/高雄報導
今(4)日適逢「量子力學之父」德國物理學家 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 逝世紀念日,也是量子力學誕生100週年的重要時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今年特別宣布2025年為「國際量子科學與技術年」,以彰顯量子科技對人類文明與未來產業的深遠影響。
為呼應全球科學盛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系李偉俊教授 今(4)日上午10時10分,在 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舉行「量子科普教室」成立記者會,宣布啟動量子科普教育推廣計畫,並以台灣東部與南部中小學及科教館所為起點,透過課程、互動體驗與師資培訓,讓量子力學走出實驗室、進入大眾生活。
李偉俊:推動量子教育走向普及
李偉俊教授 自2011年創立「美塔魔法學校」以來,長期深耕偏鄉與離島的科普教育,至今已設立七間科普教室,累積逾二十年推廣經驗。此次迎來「量子力學元年」,他與 匹茲堡大學物理教育博士 合作,歷經兩年籌備,研發出一系列適合中小學生入門的量子活動與遊戲,盼以寓教於樂的方式,激發下一代對量子世界的好奇心與想像力。
四大核心計畫 引領量子入門
李教授表示,「量子科普教室」初期將聚焦四大核心推動方向:
-
量子互動體驗裝置:以「量子疊加」、「量子糾纏」為主題設計沉浸式互動設備,如「薛丁格的貓」VR體驗。
-
量子基礎課程模組:開發「量子力學十大關鍵概念」動畫與教具,協助中小學生與一般民眾理解抽象理論。
-
師資培訓與巡講計畫:與各大學物理系合作,培育量子教育種子教師,深入偏鄉校園破除「量子難懂」迷思。
-
量子科學史展區:重現普朗克、愛因斯坦、波爾等科學家的研究歷程,彰顯科學探索「失敗與突破並存」的精神。
結合課程與營隊 培育新世代量子人才
李偉俊教授強調,未來將結合公益講座、冬夏令營與體驗課程,讓量子力學逐步融入日常教育,幫助台灣青少年掌握未來量子科技應用的基礎認知,為台灣在國際科學與產業舞台培養新世代量子人才。
此次「量子科普教室」的成立,不僅是臺東大學在科普教育上的新里程碑,也呼應了「國際量子科學與技術年」的全球願景,期盼台灣能成為亞洲量子教育推廣的重要據點。(圖/主辦單位)
本期文章由廠商小額支持贊助刊登
諭達進出口報關 07-3336839
聯繫Email:easywind_no1@hotmail.com
http://tycoon-custom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