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新聞報 / 王致遠教授以堅韌人生啟發學生:哪怕走得慢,也要前進

圖/教育部

中華新聞報/台北報導
「哪怕走得慢,也是一種前進。」對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副教授 王致遠 來說,教學不只是職業,更是他重新定義人生的方式。經歷截肢與雙手異體移植的重大人生轉折,他選擇勇敢回到講臺,用生命故事啟發學子。

登山意外改變人生 義肢復健勇敢迎戰

2015 年夏天的一場登山旅行,讓王致遠的人生徹底改變。返家後出現身體不適,原以為是感冒,卻迅速惡化,最終不得不接受截肢手術。手術前,母親問他:「你能接受完全不一樣的人生嗎?」這句話成為他面對挑戰的起點。術後,他裝上義肢,重新學習行走與使用雙手,把復健過程視為「探索遊戲」,跌倒也毫不畏懼。

從誤打誤撞到教學熱忱

回顧教職生涯,王致遠坦言,自己當初會成為老師完全是「誤打誤撞」。赴國外攻讀博士後,因師資需求回臺任教,但一開始對面對學生並不習慣。隨著經驗累積,他逐漸感受到學生對知識的渴望,並積極思考如何讓課堂更有趣。
他更在課綱中清楚標示:「這不是涼課,這課很操,想打混的學生請不要來!」他強調,事先說明課程要求,能讓真正願意學習的學生留下,避免落差。

不掩飾義肢 真誠面對學生

王致遠從不穿長褲遮掩義肢,理由很直接:「別人看到,就能理解我可能動作比較慢,也需要座位。」這份坦然態度,讓學生更能感受真實的人生課程。他也觀察到學生普遍不敢發問,於是設計課堂互動,培養提問與思考能力。

分享生命歷程而非說教

許多學生在面臨低潮或重大選擇時,常向王致遠傾訴。他強調自己並非心理諮商師,不會給建議,而是透過分享自身經歷,讓學生從中獲得啟發。

雙手移植開啟新可能

2017 年,他接受雙手異體移植手術,放棄已熟練的義肢,再次挑戰身體極限。這過程並不容易,需要重新適應新手,並長期服用抗排斥藥物。但對他而言,這是追求生活自主性的選擇。

外界常形容他樂觀,但他認為自己只是直覺地思考「該怎麼解決問題」。這份堅韌與務實,正是他要傳達給學生的人生教材。對王致遠來說,每一次跌倒與挑戰,都是繼續前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