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海委會
中華新聞報/高雄報導
為推動小琉球永續發展,兼顧生態保育與觀光經濟平衡,海洋委員會舉辦「夢想海洋之島概念計畫」徵件活動,鼓勵在地社區、學校與民間團體以創新思維,發想能兼顧海洋環境保護與在地文化永續的行動方案。
今(29)日下午,海洋委員會海洋資源處處長吳龍靜於高雄軟體科技園區主持頒獎典禮,邀集各界貴賓、得獎團隊與海洋教育推動者共襄盛舉,象徵臺灣在永續島嶼治理與海洋創新發展上的新里程碑。
台灣唯一珊瑚礁島 原民舞蹈開場展現海洋共生精神
頒獎典禮以臺灣原住民族16族舞蹈表演揭開序幕,從山林的布農族到海洋的達悟族,展現臺灣多元族群文化與海洋精神的交融,象徵「臺灣是一座被海洋擁抱的生命之島」。
海洋委員會指出,小琉球是我國唯一的珊瑚礁島嶼,擁有獨特的海洋生態與文化底蘊,如何在觀光與保育之間取得平衡,是邁向永續發展的重要課題。
本次「夢想海洋之島」概念計畫自徵件起共吸引31件提案,分為「高中組」與「社會組」兩大類別,經專業評審團評選後,頒發共31萬8,000元獎金,以表彰各組在創新構想與永續行動上的優異表現。
圖說 : 海洋委員會海洋資源處吳龍靜處長與高中組及社會組得獎人開心合影,共同紀錄榮耀時刻
高中組展現青年創意行動力 環保教育融入生活
高中組競爭激烈,作品兼具創意與實踐性,展現青年世代對海洋保育的具體行動:
第一名《萌寵小龜保「膚」領養計畫》
以「防曬乳對珊瑚與海龜的影響」為題,透過DIY環保防曬乳與電子海龜領養活動,將環保概念轉化為教育行動,成功連結環境教育與行為改變。
第二名《小琉球民俗觀光之旅》
以在地迎王平安祭為主題,結合VR沉浸技術與文化導覽,推動民俗文化數位化與觀光創新,為地方文化保存注入新活力。
第三名《五關一心,守護小琉球的藍色希望》
以永續觀光為核心,運用互動科技與「集點任務」機制,引導遊客實踐減塑、淨灘等行動,展現青年在環境行動上的創意與責任感。
吳龍靜處長肯定青年學子「以創意實踐愛海、護海的理念」,並表示這些作品具啟發性,展現臺灣海洋教育與環境行動力的未來希望。
社會組聚焦責任旅遊與永續設計 科技與文化共創新視野
社會組作品展現多元專業與社會關懷,呈現民間團體與設計者對島嶼環境的深度理解:
第一名《垃圾不琉計畫:小琉球承載 × 旅客責任的永續設計》
針對垃圾管理與觀光承載問題,提出專用垃圾袋制度與「帶回垃圾」機制,設計兼具實務可行性與永續理念,獲評審一致好評。
第二名《島嶼之聲計畫:用聲音重構小琉球的綠色旅遊體驗》
以「聲音導覽」為核心,結合科技、人文與環境教育,打造兼具創意與沉浸感的旅遊體驗,讓遊客「聽見海洋、感受島嶼」。
第三名並列兩案:
《夢想之島-小琉球海洋藝術祭》:以藝術介入社區,串聯在地文化與環保意識,讓藝術成為永續行動的媒介。
《Blue-i 琉球:AI × 碳旅 × 在地魂》:融合AI技術、低碳旅遊與地方文化,提出智慧觀光與綠色生活並行的新模式。
政策串連地方行動 共築夢想海洋之島
海洋委員會海洋資源處處長吳龍靜在致詞中表示,海委會近年致力推動「海洋環境永續與地方創生」雙軸政策,未來將整合中央與地方資源,持續支持「夢想海洋之島」入選計畫邁向實踐階段,鼓勵更多學校與社群參與,形成「政府、社區、產業共創」的合作模式。
吳處長強調,小琉球不僅是觀光勝地,更是臺灣推動永續海洋管理(Blue Sustainability)的重要據點。
海委會將持續推動環境教育、低碳旅遊與社區共榮,攜手地方居民與青年世代,打造兼具生態保育、文化價值與旅遊魅力的夢想之島,守護臺灣珍貴的蔚藍海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