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新聞報/海洋委員會推創意教育 澎湖合橫國小以「藍色生命線」串起海洋文化與永續

圖/海委會

中華新聞報/澎湖報導
海洋委員會持續推動「海洋文化領航計畫」,以藝術創作與教育行動串聯文化記憶與海洋精神。澎湖縣西嶼鄉合橫國民小學今年獲補助辦理「藍色生命線:探索海洋文化記憶與創意之旅」計畫,於10月30日舉辦成果展,以藝術為媒介、文化為航道,呈現孩子們一整年與大海對話的創作能量與感動歷程。

圖說 :「漂藝手作坊」展區由林色含、廖若妏、許文震與王琇姿等教師共同規劃

從褒歌、造舟到影像創作 以藝術喚醒澎湖海洋文化記憶

「藍色生命線」計畫以澎湖人與海洋的緊密生活關係為起點,串聯褒歌文化、造舟手作、海廢再生與影像紀錄等多元課程,讓孩子在創作中理解家鄉的歷史脈絡與文化底蘊。

學校於六月舉辦「海之聲・無界」沙灘音樂會,融入澎湖在地褒歌文化;在「一家一舟-造舟工作坊」中,學生以團隊協作精神完成自製小舟,象徵對家鄉海洋文化的傳承與延續。課程同時結合海廢再生創意手作與影像紀錄活動,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與創意實踐能力。

成果展以「以創意與藝術為舟,乘著海洋文化之風」為主題,活動由〈澎湖褒歌演奏〉親子共演揭開序幕,悠揚的歌聲訴說著澎湖人與大海共生的故事。展區「漂藝手作坊」則展示學生以海洋漂流物製作的創意作品,並首映紀錄片《海洋‧島嶼‧我:藍色時光》,完整呈現師生在藝術行動中的學習與成長歷程。

從海廢手作到珊瑚復育 文化與科學交織的教育行動

合橫國小此次展覽重視「文化學習與環境教育並行」。在教師許文震與林香伶的指導下,全校學生共創超過百件海廢再生藝術作品,展現環保創意與藝術能量。策展團隊由林色含、廖若妏、許文震、王琇姿等教師共同籌劃,將漂流物化為兼具美學與教育意義的藝術品。

紀錄片《海洋‧島嶼‧我:藍色時光》由導演陳蔚慈與公視 PeoPo 記者林子湲協助指導,學生親自參與撰稿、拍攝與剪輯,讓影像成為孩子觀察與記錄海洋文化的真實見證。

此外,校方特別安排澎湖特色「石滬文化導覽」,讓學生與家長親身認識古老漁法的智慧與結構意涵,體會澎湖人面海而生的生活哲學。活動現場更邀請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專家冼宜樂,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分享珊瑚復育經驗,引導學生從科學角度理解海洋保育的重要性,將文化與科學融為一體,深化孩子對「永續海洋」的認知。

從教室走向海岸 讓學習成為海洋文化的風景

合橫國小校長葉萬全表示,「藍色生命線」成果展不僅是課程總結,更是學校、社區與家長共同學習的成果展現。學校透過藝術教育,讓孩子走出課本、親近海洋,從生活經驗中理解海洋文化與環境議題,進而培養出珍愛土地與尊重自然的態度。

葉校長指出,孩子在計畫中從「看見海洋」到「理解海洋」,再到「為海洋發聲」,不僅獲得創作的成就感,更建立起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

海委會肯定創意能量 將續推「海洋文化領航計畫」

海洋委員會表示,合橫國小「藍色生命線」展現「海洋文化領航計畫」的教育價值與社區連結力,充分體現「從文化出發、以創意航行」的核心精神。透過學生的創作與紀錄,海洋不再只是地理概念,而成為生活中可感、可學、可行動的文化場域。

海洋委員會強調,未來將持續推動全國各地學校參與「海洋文化領航計畫」,鼓勵教師跨域合作,融合藝術、環保與科技,讓孩子以行動實踐「文化永續、海洋共好」的理念,讓海洋教育成為新世代創意與想像力的藍色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