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新聞報/從誤解到信任 慈濟骨髓中心32年打造臺灣最深的人道奇蹟

圖/慈濟基金會


中華新聞報/高雄報導
在生命與愛交會的時刻,一場跨越時間與血脈的重逢,於今(1)日感動上演。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滿32週年「髓緣善恩.情深義重」活動在高雄靜思堂溫馨舉行,吸引全臺超過2,000人齊聚見證生命奇蹟。當捐贈者與受贈者首次相見、深情相擁時,現場湧動的淚水與掌聲,交織成愛與希望的樂章。

32年勸髓歷程感人 證嚴上人肯定「大忍大智慧」

自1993年10月24日慈濟舉辦首場骨髓捐贈驗血活動以來,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走過32年,以「救人一命,重燃希望」為使命,串起醫療專業、志工奉獻與社會善念,至今已完成超過7,600對成功配對,建立49萬筆骨髓資料,讓數千個家庭重拾微笑。

證嚴上人回顧勸髓之路表示,早年社會對骨髓捐贈仍存誤解,志工們以「大忍與大智慧」克服重重阻力,走過全臺、用心說明,讓愛的種子在醫療與人心間發芽,延續無數生命。

各界嘉賓齊聚見證 跨醫療合作共創生命奇蹟

活動邀請眾多貴賓蒞臨,包括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李啟誠、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專門委員郭威中、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葉士芃、慈濟慈善基金會副執行長熊士民及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副執行長潘瑾慧等。

葉士芃理事長感性致詞指出:「骨髓移植是奇蹟的工程,背後需要醫療、病人信任、捐贈意願與志工支持的環環相扣。」他已連續多年參與「相見歡」,認為這場活動是最能體現「醫療與人性之美」的場合。
當前封面

圖說 : 慈濟骨髓資料庫成立32週年,由靜思精舍師父、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和所有志工、捐髓者與受贈者共同見證情深義重、永不止息的清水之愛。

熊士民副執行長則感謝每一位「捐髓超人」與志工夥伴的堅持:「從建檔、配對到十年陪伴,志工不只救了一人,更讓愛延續一世。」

李啟誠副院長感念團隊努力,並指出慈濟的醫療與慈善整合,不僅讓臺灣病患獲得新生,也協助來台治療的東南亞患者:「這份髓緣,是臺灣最動人的醫療外交。」

捐受髓者相見歡 八對重生故事撼動全場

活動最動人的時刻,莫過於八對捐贈者與受贈者的「重逢相擁」。

開場由血癌康復者、現任慈濟勸髓志工洪雨萱以原創歌曲〈在第六對相遇〉揭開序幕。她26歲時罹患血癌,靠著骨髓移植重生,如今以歌聲回饋社會,感動全場。

其中,陳峻穎是建檔十年後終於配對成功的市場總監,出身慈濟家庭,與姊姊同為捐髓者,成為難得的「捐髓姊弟檔」。他說:「父母給我生命,而我能幫人重生,是人生最有意義的事。」

護理師出身的王玉婷是第三位受贈者,曾因化療失敗陷入絕望,在兒子滿周歲那天迎來配對成功,如今以健康身體回到醫療崗位。

潘淑壬歷經三年等待、血紅素不足仍不放棄,終於成功捐髓給小女孩小昀;她說:「看到小昀健康長大,一切辛苦都值得。」

廖孟軒是軍職人員,母親因膽管癌過世,她以捐髓行動回報社會。她的受贈者王欣瑜感性地說:「在臺大醫院最痛苦的時候,是她寫的卡片讓我撐下來。」

另有陳珏宇歷經三個月隔離、化療脫皮與出血的痛苦,如今康復四年,她感恩捐贈者、高雄醫學大學副教授楊家琪的一句話:「略盡棉薄之力,切勿掛懷」,讓她決心將善意傳遞給更多人。

來自澎湖的郭柏宏在母親——慈濟志工莊惠玲的鼓勵下建檔,十年後成功捐髓救回血癌患者蔡震宇,如今蔡震宇已康復並成為三歲孩子的父親。

最年長的受贈者林秀珠(63歲),等待20年終於獲髓重生。康復後她投入臨終關懷與社區服務,兒媳也於今年八月捐出幹細胞,實踐「受助再助」的愛心傳承。

最後登場的許超群與林峻毅對,是全場最催淚的一幕。許超群為捐髓等待15年,捐贈前每天折紙鶴祈福:「希望你能活。」
當林峻毅現身相擁,兩人淚流滿面。峻毅說:「他讓我重生,也讓我學會感恩。」如今他以陽光笑容迎向每一天,誓言成為助人的力量。

生命的循環 愛的延續

32年來,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從無到有、從誤解到信任,凝聚了志工、醫療與社會的善能量。每一次配對成功,都是無數人努力的結晶。

這場「髓緣善恩32 情深義重」活動,不僅是對生命重生的禮讚,更是對人性良善的深刻見證。
慈濟表示,將持續推動「建檔一人,救人一生」理念,讓更多人了解骨髓捐贈安全無虞,讓愛的力量繼續在世界流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