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新聞報/海洋委員會攜手澎湖文化局 打造在地藝術與海洋永續共榮示範

圖/海委會
中華新聞報/澎湖報導
澎湖縣政府在海洋委員會「海洋文化領航計畫」補助支持下,推動地方海洋藝文環境升級,打造以海洋意象為核心的社區藝術節點。由澎湖縣政府文化局策畫推出的《小赤大地—大風吹生活節》,自10月27日至11月2日於白沙鄉小赤村展開,並於昨(1)日舉辦活動記者會,邀請民眾在秋日海風中體驗島嶼文化與海洋藝術交織的感動。

「水」為策展主軸 以藝術書寫島嶼海洋生命

本次《小赤大地—大風吹生活節》以「水」為策展主軸,象徵島嶼之間的流動、文化的匯聚與生命的延續。策展團隊從「水文環境」、「人文活水」與「社區路徑」三大視角出發,整合海洋、社區、文化創意與藝文展演,讓小赤社區轉化為一座與自然共鳴的戶外美術館。

文化局表示,策展以「水」為文化隱喻,讓觀眾浸入澎湖海洋文化的脈動中,看見自然、生活與藝術的融合,展現出「海洋文化在地化」的深層力量。

夜之美術館 × 白日履行社 兩大主題串起社區節奏

活動分為兩大主題:「夜之美術館」與「白日履行社」。

「夜之美術館」自10月27日起至11月2日,每晚6時點燈開展,以夜間光影與社區建築為媒介,呈現夢幻的海島夜色。

「白日履行社」則於11月1日至2日下午2時至5時登場,推出在地音樂表演、社區食堂與手作體驗,讓參與者「吃在地、做在地」,以五感探索澎湖的生活風景。

現場活動內容包括「藍曬肖像畫」、「迷你蝦簍」等手作體驗,民眾可在互動過程中體驗海島生活的創意與溫度,感受澎湖居民與海洋共生的生活美學。

圖說:《小赤大地—大風吹生活節》11月1日於澎湖縣白沙鄉小赤社區活動中心舉辦記者會

小赤社區變身戶外美術館 藝術融入社區日常

活動期間,小赤社區轉化為充滿故事與情感的藝術聚落。林氏宗祠、呂氏宗祠展出外垵、港子及沙港地區的生活樣貌,結合潮間帶課程與移工訪談,展現多元的社區生命力;蜩鳴宮則推出《靈光照火燒坪》、《芳草養身心》等作品,讓信仰與藝術相互交融。

藝術家莊勝凱以作品《海底吹過來的風》結合聲音與空間設計,透過四面八方的音場效果,構築出澎湖的獨特風景。
此外,青年設計師團隊也以小赤村為靈感開發文創商品,帶領觀眾以行走與體驗的方式,重新閱讀村落的風貌。

澎湖文化局:以海洋為文化根基 讓藝術在社區生根

澎湖縣政府文化局表示,本次活動以海洋為文化根基,結合藝術家駐村與社區共創,整備藝文環境,讓小赤村成為展現澎湖海洋文化的代表性節點。文化局指出:「透過《小赤大地—大風吹生活節》,我們希望將海洋議題與社區創意緊密結合,讓藝術在生活中流動,讓居民自然地體會海洋文化的魅力。」

文化局並強調,這場活動不僅是藝文展覽,更是文化教育與地方創生的實踐。藉由藝術家的能量導入,促使社區意識覺醒,帶動青年返鄉與文化再生,讓澎湖的海洋文化不斷延續與創新。

海洋委員會:海洋文化是全民的生活資產

海洋委員會表示,推動「海洋文化領航計畫」的目的,是希望讓海洋成為全民可親近、可感受的文化資產。透過地方政府與社區合作,將藝術展演、文化體驗與永續理念結合,凝聚全民對海洋意識與永續發展的共識。

海委會指出,此次《小赤大地—大風吹生活節》以社區為核心,展現海洋文化的深厚底蘊與創造力,未來也將持續推動更多以海洋主題為核心的藝文創作與活動,讓海洋文化深入生活、持續生根,成為全民共享的精神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