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碧玲:唯有跨國信任與合作 才能恢復海洋健康與生機
中華新聞報/綜合報導
為展現臺灣積極鏈結國際、共促印太區域潔淨海洋的決心,海洋委員會與印尼知名智庫—哈比比中心(Habibie Center)於11月5日至6日在印尼雅加達正式啟動「印尼海洋廢棄物治理合作計畫」。
本次活動包括國際記者會、能力建構工作坊及青年交流論壇三大主軸,邀集臺、印、日、菲等國約50位專家、學者與青年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海洋廢棄物治理及減塑策略,為今年9月簽署的「印太海洋廢棄物治理合作備忘錄」揭開行動序幕。
圖說 : 海委會與印尼哈比比中心啟動海廢治理合作計畫,海委會由國際發展處李珊瑩處長(左二)代表致詞,哈比比中心由理事會主席Ilham Akbar Habibie(右二)親自出席
海委會主任委員管碧玲表示,印太地區面臨嚴峻的跨境海洋污染挑戰,唯有依靠國際合作與共享經驗,才能共同應對全球性環境危機。
國際記者會登場 臺印攜手打造印太潔淨海洋願景
在雅加達舉行的「印尼海洋廢棄物治理合作計畫國際記者會」上,管碧玲特別錄製影片致意,強調:「我們都生活在印太區域,這片海洋是我們共同的過去與未來。Clean Oceans 是承諾,Indo-Pacific 是動能。」
圖說 : 台灣及印尼、日本與會代表在工作坊開幕合影
哈比比中心理事會主席 Ilham Akbar Habibie 博士親自出席,指出該中心長期推動民主與社會公共利益,非常榮幸能與海洋委員會攜手,透過研究與公共對話,提升印尼社會對海洋廢棄物治理議題的理解與重視,並支持印尼國家層級的永續海洋策略。
海委會秘書室李珊瑩處長亦在會中發表專題報告,分享臺灣在海洋政策、科技創新、回收機制及公民參與等領域的實務經驗,強調雙方將持續為下一代的潔淨海洋與永續發展努力。
能力建構工作坊 匯聚臺日菲印專家分享最佳實踐
隨後舉辦的「印尼-臺灣合作擴大印太地區海洋塑膠廢棄物治理國際工作坊」,邀集多國專家共同探討治理策略與創新方案。
來自東亞東協經濟研究中心(ERIA)的學者 Michikazu Kojima 分享日本透過跨市合作、將製造商納入回收責任鏈並推動「生態城鎮(Eco-Town)」的成功經驗;
菲律賓環境資源部專家 Kim Cyrus Miranda 介紹《國家海洋垃圾行動計畫》,目標在2040年達成「海域零塑膠外洩(Zero Plastic Leakage)」,並立法導入生產者延伸責任制度(EPR);
而臺灣湛藍海洋聯盟(Azure Alliance)執行長陳思穎則展示臺灣以「無人電動清潔船」為核心的智慧治理技術,結合社區、政府與企業,形成科技、教育與環境三位一體的永續模式,提升清除效率與民眾參與度。
青年行動連線 臺印青年攜手展望永續未來
為鼓勵青年投入海洋守護行列,海委會特別遴選8位具備海洋廢棄物防治經驗的臺灣青年代表,分別來自自然環資基金會、齊柏林團隊臺灣淨鄉團、荒野保護協會及多所大專院校。
與印尼政府機關、非政府組織、潛水協會等青年共同進行跨國交流,針對海廢治理政策、公民教育及減塑行動交換意見。
臺灣青年表示,這次活動不僅深入了解印尼的治理現況與挑戰,也見證印尼在淨灘、減塑與環境教育上的努力與創新,帶來許多啟發。雙方青年期盼未來可在環境教育、社區行動與青年網絡等領域持續合作,攜手推動印太區域的永續海洋倡議。
拜會印尼海洋漁業部 共議海洋素養與人才交流
海委會代表此行亦拜會印尼海洋漁業部人力資源局,雙方就海洋素養教育及專業人才培育進行交流。印尼方面表達希望臺灣能協助培養海洋治理的專業種子人員,並提供政府或企業實習機會。
海委會回應將積極評估合作可行性,未來將在海洋教育、海事人才培訓、青年實習交流等面向展開具體行動。
管碧玲:唯有信任與合作 才能讓海洋恢復生機
海委會主任委員管碧玲強調,海洋污染與廢棄物問題無國界,唯有跨國信任與合作,才能真正恢復海洋的健康與生機。臺灣將持續透過國際平台,與印尼及印太各國夥伴共享經驗、協調策略,共同推動「潔淨海洋行動(Clean Ocean Initiative)」,為印太區域永續發展開創新里程碑。(圖/海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