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 : 淡江大學舉辦《來去北海岸看石滬》上下冊繪本發表會(圖/海委會)
中華新聞報/綜合報導
海洋文化教育再添重要成果!海洋委員會推動的「海洋文化領航計畫」再度促成文化出版新亮點,補助淡江大學完成全新教育繪本《來去北海岸看石滬》。作品以童趣故事與精緻圖像帶領讀者走入北海岸潮間帶,重新理解石滬這項充滿先民智慧的傳統漁法。新書發表會於11月18日在淡江大學圖書館2樓閱活區登場,吸引校內師生與民眾共襄盛舉,一同感受人與海共生的文化記憶。
用童趣講海洋文化 石滬變身「石頭爺爺」訴說北海岸故事
本次計畫由淡江大學歷史學系 李其霖教授 編寫故事,並由繪者 黃冠 與 葉麗菁 合作繪製圖像,完成上、下兩冊繪本──《住在淡水的石頭爺爺》與《迷路的鯊魚小弟》。
繪本以擬人化手法,讓北海岸石滬成為會說話的「石滬爺爺」,用溫暖的語調介紹自己在潮間帶上千百年的變化、用途與與海洋生物互動的故事,也讓孩子在閱讀中自然理解潮汐節奏、地景形成以及傳統漁法的生活智慧。
李其霖教授表示,石滬文化多年來較少被台灣本島民眾認識,其實它蘊含珍貴的海洋知識體系。他說:
「只有從小認識、珍惜,才能真正保存我們的海洋文化記憶。」
他期望這套繪本能成為打開北海岸石滬文化教育的重要起點。
從地景到故事 喚醒北海岸石滬的文化與環境記憶
北海岸從新北石門到苗栗後龍分布近百口石滬,是台灣本島石滬密度最高的區域。相較於廣為人知的澎湖石滬,北海岸石滬更緊鄰山海交會地帶,呈現多變的潮間帶地形,也反映先民巧妙利用自然條件進行「就地取材」的智慧。
這套繪本以歷史、人文、環境三大軸線串連北海岸的海洋文化記憶:
上冊介紹石滬的形成、用途與文化背景
下冊結合海洋保育,讓孩子理解石滬在現代的環境價值
圖文呈現讓人走進石滬世界,重新看見北海岸的風土美學、漁撈技藝與生活哲學。
海委會肯定:讓海洋文化從教育扎根,延續人與海共生智慧
海洋委員會表示,「海洋文化領航計畫」長期鼓勵學者、藝術家與在地組織共同創作海洋文化內容,期待透過出版、教材、展覽等形式,讓民眾重新理解台灣豐富的用海文化。
海委會強調,海洋文化的傳承需要教育介入,更需從童年扎根:
「唯有理解、尊重與創意,才能讓下一代延續人與海共生的智慧。」
台灣仍有許多值得深入探索的海洋知識,未來將持續以文化與教育為橋梁,讓台灣的海洋文化知識體系更加完整,也讓更多孩子在閱讀與體驗中親近海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