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新聞報/當舞台成為生態系!中山大學綠色劇場《蝶變纏身》揭人類干預自然代價

圖說 : 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師生聯手創作年度製作《蝶變纏身》,11月22、23日將於中山大學逸仙館登場。(圖/國立中山大學)


中華新聞報/高雄報導
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年度製作《蝶變纏身》即將於11月22、23日在中山大學逸仙館登場。該劇不僅獲文化部補助,更以「永續劇場」為核心,全面採用「劇場綠皮書(Green Book)」所倡議的綠色製作原則,成為全臺首個以綠色劇場精神完成創作的大專院校作品,展現中山大學以劇場藝術回應永續、科技與生命倫理議題的前瞻實踐。

以基因工程與生命倫理為主題 從自然與人性揭開文明的代價

《蝶變纏身》聚焦基因工程與生命倫理,以一名失去罕病女兒的女科學家為主軸,描繪她在悲痛與渴望中投身DNA改造研究,試圖以科技逆轉生命無常。然而,當研究成果遭商業勢力覬覦,科學介入自然秩序的後果也隨之浮現。

劇情穿越多重時空,女科學家在平行世界造訪「黃蝶谷」的萬物之國,與自然精靈共同展開一段充滿象徵隱喻的旅程。萬物以最原始的方式揭露人類在科技進步中如何逐步破壞環境,使自然失衡並最終反撲,帶領觀眾重新思考「科技創造是否必然導向文明進步?」以及「人類是否正走向自我毀滅的循環?」

許仁豪:人類的科技自豪,正在推動地球走向變形

本劇由中山大學劇藝系副教授 許仁豪 擔任編劇。他以多重宇宙敘事揭開科學進步背後的代價,強調人類應正視科技與自然間的拉扯:

「當人類引以為傲的發明逐漸改變自然運行,環境也會以自身的方式回應。過度開發、暖化、變形,都提醒我們——自然正在說話。」

導演、劇藝系副教授 何怡璉 則指出,《蝶變纏身》是一場以劇場回應環境議題的哲學行動:

「我們希望觀眾體會,人類不是自然的中心。當劇場願意擁抱有限性,才可能重新想像萬物的共生關係。」

舞台如一座會呼吸的生態系 綠色劇場理念全面落實

舞台及服裝皆採永續概念設計,成為本劇的另一大亮點。

舞台設計:李怡賡 副教授
以「樹」為核心意象,從向上生長、DNA雙螺旋到倒掛形態,象徵人類反思自然秩序的旅程。光影、紗幕與流動空間形成如夢似幻的沉浸場域。

服裝設計:吳怡瑱 副教授
主角服裝比照「蛹化成蝶」概念設計,水藍披肩的轉換機關象徵角色在劇情中的身心變化;而自然精靈的造型以「環境創傷」為靈感,呈現人類破壞後留下的不可抹滅痕跡。

導演何怡璉表示:

「當風、石頭、植物在舞台上重新被看見,劇場便不只是人類的場域,而是萬物共同呼吸的生態系。」

全臺首創綠色劇場大學製作 與衛武營合作回收舞台結構

本劇以「永續劇場」為核心精神,全面導入英國 STAGES 研發的 「劇場綠皮書(Green Book)」 原則,包括:

舞台材料盤點與回收

物資雲端登錄管理

舞台結構重複使用與易拆解設計

與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合作回收再利用舞台結構

與中山永續辦公室攜手推動綠色治理

服裝完整記錄材質、工法以利未來轉用

結合生物醫學科技系所進行跨域研究,深化基因工程議題的學術性

中山團隊以系統化方式呈現「永續劇場」如何從概念走入製作流程,成為全臺大專院校劇作的指標示範。

更多《蝶變纏身》活動詳情:
https://reurl.cc/zKZa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