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主辦單位
中華新聞報 / 台中報導
為提升社會大眾對身心健康、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與心理健康權益的理解,中華公民人權協會於 11 月 20、21 日在台中舉辦「看見差異,守護人權—ADHD與心理健康講座」,以跨領域觀點推動多元對話。活動集結教育、心理、法律、人權等界專家學者及多位地方人士參與,期望共同促進社會對身心困境的理解與支持。
多位嘉賓出席 共同關注兒少心理健康
本次講座獲得多位關心教育與人權議題的貴賓大力支持,包括:
台中市政府顧問羅允祿
立法院副院長江啟臣服務處副主任王昱翔
立法委員廖偉翔服務處公關廖騰瀠
西屯區何仁里里長蔡翔宇
福雅里里長王勝偉
愛民黨黨主席易乃文
台中市家長會長協會理事長韋麗莉
台中市永安國小家長會輔導會長陳政賢
雅各樂器社會企業負責人林秋屏
與會貴賓皆強調:身心健康不只是個人議題,而是整個社會必須共同面對的公共責任。
數據凸顯問題重要性:自殺通報破5萬、憂鬱症逾40萬就醫
根據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資料,113年自殺通報突破5萬件,十年增加超過七成;ADHD盛行率約 9.02%;中央健保署統計,2024年超過40萬人因憂鬱症就醫。
這些數據背後,是家庭與個人真實的焦慮與需求。
中華公民人權協會理事長 蔡沛華 表示,心理健康議題攸關家庭穩定與社會發展,協會希望透過教育講座讓社會更理解不同孩子及家庭的困境,「理解與支持,就是守護心理健康最重要的一步。」
四大領域專家分享:從ADHD、心理照護到人權法治
講座邀請多位學者與專家,以專業視角帶領民眾理解心理健康與ADHD議題:
崇仁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蕭育昇老師
主題:「看不見的風險:過動兒比例攀升,我們該注意甚麼?」
說明環境變遷、教育壓力及家庭互動對兒少身心的重要性。
雲林科技大學 楊智傑教授
主題:「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與精神衛生法的實務應用」
解析法制與人權如何協助弱勢者獲得正確支持。
國立中正大學 林妙香講師
主題:「擁抱差異,以愛化礙:兒少溝通與陪伴實務」
深談陪伴技巧與家庭支持的重要性。
親子教育專家 王君卉老師
主題:「兒童過動與憂鬱:教育現場的文化脈絡與陪伴經驗」
鼓勵教師與家長在多元文化與壓力環境下更加重視孩子的情緒需求。
講座透過跨專業整合,協助民眾理解「ADHD不是壞行為,而是需要支持的身心健康議題」。
守護心理健康是社會共同的責任
中華公民人權協會強調,心理健康結合教育、醫療、家庭與社會支持等多重層面,需要透過跨領域合作才能真正落實。「看見差異」不是指出問題,而是理解每個生命的背景與限制,並透過制度與社會力量建立支持網絡。
協會期望藉由本次講座:
促進社會對ADHD與情緒困擾的理解
鼓勵民眾及早尋求協助
推動更包容的學校與家庭環境
建立友善心理健康的社會文化
協會呼籲,全民共同努力,以「理解」與「接納」守護彼此的人權與身心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