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短城鄉教育差距!第一科大歷時五年推動數位學伴有成

新聞中心報導

電影《老師,你會不會回來》發人省思,也讓更多人注意到臺灣偏鄉教育的困境。為善盡大學社會責任,縮短城鄉教育資源的差距,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簡稱第一科大)自2012年啟動教育部「數位學伴線上課業輔導服務計畫」,歷時五年多,透過遠距教學,迄今已陪伴六所學校,中小學生逾270名,落實「我們沒有距離,因為心中有愛」的服務精神,其傑出成果也於今(2017)年獲教育部頒發合作夥伴大學及公益夥伴大學感謝狀。
 
每週二、四,鄰近下午四點,第一科大大學伴透過電腦視訊、耳機麥克風和手寫板,與數百公里遠的中學生、小學伴進行課業輔導。執行數位學伴計畫的電腦與通訊工程系教授郝敏忠表示,大學生以往都會利用寒暑假到偏鄉學校舉辦服務營隊,但有一次卻被偏鄉學校拒絕,令大學生不解,郝敏忠進一步指出,其實這種蜻蜓點水式的陪伴,有時對偏鄉學校已構成打擾,加上營隊時間短,能帶給偏鄉學童的教學成效往往有限。
 
電通系教師林壽煦則點出,偏鄉教育的問題未必是資源不足,師資流動率高才是問題癥結,學校留不住老師,學生就成了最大的受害者,在這樣的情況下,透過數位學習,讓受過師資培訓的大學生與偏鄉學童面對面線上教學,雙方學校能夠彼此了解、建立默契與相互信任,長期合作下方能提升學習成果。
 
儘管網路媒介能跨越城鄉空間的障礙,但對於偏鄉地區,當雨季與汛期到來之際,通訊、電力就常發生不穩定的狀況。郝敏忠回憶,有一年山區受風災影響導致通訊中斷,還是靠服務於電信業者的電通系校友的協助,才能快速搶通與復原山區的通訊系統,不讓學童的教育跟著中斷。
 
學期初,郝敏忠和林壽煦必定親自前往夥伴學校訪視,兩人不是往山裡跑,就是往海邊走。郝敏忠印象深刻是在2013年挺進高雄市桃源區樟山國小,他說,先前受莫拉克颱風影響,聯外道路柔腸寸斷,得靠當地人駕駛四輪傳動車方能抵達,現在想起來,仍是覺得「驚心動魄」。林壽煦只淡淡地說,他和郝老師當時只覺得這件事情值得去做,那就去做,歡喜做、甘願受。
 
其實施比受更有福,最讓兩位老師欣慰的還有大學伴的成長。成為大學伴前必須接受完整的師資培育課程,第一科大商請專業教師講授教學技巧、學童心理與輔導等,通過教育訓練後才擁有大學伴的資格,大學伴授課前要自行準備教材、課後要撰寫教學日誌,課輔全程攝錄,每月授課改進小組集會,以確保教學品質,這些大學伴完完全全就是一個老師。
 
該校應用德語系四年級學生劉冠彤,今年也因熱心服務,協助偏鄉學童課業輔導,獲教育部107年公益夥伴大學「傑出大學伴獎」表揚。她靦腆地笑說,透過數位學伴計畫,讓自己成長許多,課輔過程中,劉冠彤看小學伴露出疑問表情,儘管小學伴沒有表示聽不懂,但劉冠彤直覺小學伴的疑問,就馬上換一個講述的方式,平常她也會設計教材,看到小學伴一次比一次進步,讓她獲得滿滿的成就感。
 
不僅關懷偏鄉學校,所謂的都市邊緣學校也亟需數位學習的輔助,郝敏忠表示,城市也有中低收入戶區,同樣需要更多人的關注。而第一科大除了學期間教導偏鄉學童數學、英語等基本學科外,每年舉辦一日相見歡及暑假自籌經費辦理暑期小學堂活動,利用該校豐富的教學資源提供創客體驗、游泳訓練、電腦軟體課程教學,讓小學伴能擁有多元學習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