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德『共享的棲地』工作坊體驗,中都濕地公園熱烈迴響

新聞中心報導

由工務局及高雄師範大學、德國威瑪包浩斯大學共同舉辦「共享的棲地」互動交流工作坊活動於25、26日在中都濕地公園精采登場,讓參觀的民眾激盪出不同的想法,引起熱烈迴響。此次展覽活動,是德國威瑪包浩斯大學教授Ursula Damm和高雄師範大學教授吳瑪悧帶領藝術家們,在中都濕地公園、高師大116藝術中心以「藝術、科技與生態」作為本次展覽的主軸。德國包浩斯大學是現代藝術的發源地,在全球設計界享負盛名,前來參展的藝術家都充分運用各種跨領域的題材去結合生態物種創作,以有別於過往的展覽方式來展現,令人印象深刻。

在交流互動工作坊活動中的作品「(非)人類痕跡」,是由具生物工程背景的德國藝術家Felix,以園區水域實況投影的方式,引領民眾以炭筆在大型畫板上追逐捕捉魚群游動的軌跡,繪出一幅獨特的畫作。而「未來痕跡」這項作品,則是藝術家Tobias藉由長期描繪觀察眼蟲藻的行為模式,再以電腦精密的演算去繪製出未來眼蟲藻可能行經的路徑,跳脫一般民眾以往對藝術創作的認知。現場參與繪圖創作的民眾表示,雖然時常來中都濕地公園散步,但從沒注意到水面下有這麼完整的魚群生態,因為這次的展覽,才得以放慢腳步更仔細地觀察周邊環境,在大家互動式的討論下又激發出更多故事,真的感到獲益良多。

前來觀展的房先生說,自己本身也是投入現代科技產業,因此接觸過許多用來分析大數據的儀器,但第一次見到生態以科技藝術的方式來展現德國工業4.0技術的整合應用,在互動的過程中接觸體會生態藉由科技的創新藝術展現,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場活動。

工務局表示,這是中都濕地公園首次將生態導入科技藝術的展覽活動,在為期兩天的互動工作坊中,更邀請熱心的工務志工伙伴向遊客介紹中都濕地的歷史緣由及豐富多元的生態環境,讓來參與的朋友更加認識高雄市這綠色瑰寶,現場都有相當熱烈的反應及回響,該次展覽作品將持續擺設至本月30日,歡迎民眾前往觀賞,共同參與完成「(非)人類痕跡」這幅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