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亞太地區石化能源分佈--看中、日、臺在東海及南海區域的戰略糾葛

 台灣兩岸光彩聖母文化交流協會蔣權瀚理事長  2016/5/23

一、前言

自21世紀初起,中國大陸經濟發展以8%—10%的成長率,在總體GNP超過日本以後,對於中、日兩大亞洲強權國家,共同缺憾的命運,就是石化原料缺乏!需要仰賴國際產油地區進口,而產油最多、出口最多的地區除委內瑞拉外,就是中東,GCC六國、伊朗、伊拉克等地區,其次是馬來西亞、汶萊等東盟國家,因此,上述產油國家的石化原料海上運輸到中國大陸深圳、上海、青島以及日本大阪、東京等港口,對中日兩國而言,東海及南海自由且保障運輸航線,戰略安全是極其重要的考量。而21世紀開始越南沿西沙群島一帶的淺海油田,在新加坡石油公司等西方數十家石油公司協助參與下,為越南找出另一個新的國家財源與產業發展,相對的中國大陸在深海石油鑽探技術突破後(3000公尺以上),也開發加入南海石油開採的行列後,南海的戰略價值也不斷的升高,那不僅是運輸油品的戰略安全問題,更也是能源產業發展生存問題,特別是日本沒法插一腳,將會影響日本國家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而臺灣正處於這條能源生命線上,日本對臺灣的戰略合作是必然的,所以中、美、日三者間的戰略能源的合作與爭奪,影響亞太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更重要的是釣魚島(尖閣列島)也是相同的戰略問題,以上的整體能源戰略的發展,對中、日的影響極大,雖然中、日還有俄羅斯的石油與天然氣的供應,但仍是不足以提供確切的保證無虞,所以,中、日在南海、東海的戰略能源利益分配是需要兩地領導人員運用智慧相互協商,方能獲得彼此共贏的局面。

 

二、中、日、台三國的東海油田的發展概況

石化能源產業的發展,最重要的不僅是油品能源的供應,更重要的是中、下游關聯的民生產業影響才是巨大,包括紡織、農業、家居用品、汽車、鞋業等,對中國這一個13億人口的國家,是極為重要的經濟戰略物資,2014年占總體製造業16%左右的成長增加值,特別是它本身的石油蘊藏不足的情形下,對於境外石化能源的取得更是必要的課題。

自2012年十二五計畫推動以來,中國大陸東部沿海,石化業七大產業基地均已陸續規劃建置,在現有基礎上,以一體化工程完善東北中俄、西南中緬、新疆的中哈等三大石化能源基地的能源石化業發展水準,發展高附加值產品,達到中國大陸整體且均衡的國家石化能源既定的政策。當然東南沿海從中東經麻六甲海峽而來的石化能源航線的安全,也成為中國大陸在南海地區填海造島的原因之一。

技術方面在芳烴及乙烯的擴建生產以降低對海外之同類產品的過度依賴,在產品市場生產過剩的改善方面,以低端產品過剩進行調整,並加強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生意,配合2016年十三五計畫的“供給側改革”方向,期間“高效環保”特性進行調整。

其次,在整體原油的戰略儲量自十二五計畫開始規劃,朝向安全儲量為3個月的安全儲用期的佈局,以因應重大緊急經濟危機發生時,中國大陸僅10~15日的戰略儲量不足的窘境。自2014年9月份原油價格破60美金/桶後,中國大陸即陸續自伊朗、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購入更多的原油,期能在2016年底前完成3個月的戰略安全儲量的目標。

而日本在石化產業的發展早先於中國大陸的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技術就不斷的成熟,但相同的命運就是石油原料的匱乏,使得日本對中東(87%)及中美洲的產油國進口依賴極大,而與中國大陸在東海海底石油的開採,於2004年初所產生爭議(春曉與白樺油田),日本認為在中日海域臨界線日本一側海域,既有1000億桶原油及2000億立方公尺天然氣。但因日本開發成本過高(油氣管線太長)及虹吸理由,反對中國油氣田的開發,對英、美國石油公司施加壓力,退出與中國合作開發的行列。直至2008年胡錦濤訪問日本後,才達成共同開發的共識。而釣魚島的天然氣於1967年的日本科學與技術,即已發表釣魚島的周圍海域有蘊藏大量石油及天然氣。然而,由於2010年中國大陸漁船在釣魚島與日本海防隊發生撞船事件後,兩國的衝突不斷,原本的合作投資開發東海油氣因計畫擱置,加以美、日安保條約得擴張解釋,及日本憲法的自衛權擴張,導致中、日雙方合作開發東海油氣田至今未有結果。但2016年四月,日本外相訪問中國就東海油氣田依然向國務院李克強總理提出合作開發意願,自少兩國均有誠意展開第一個合作,也是對東亞國石油的爭奪有了緩和的氛圍。由上述概況得知,中日之間的東海爭議與衝突,無非就是石油與天然氣的開採爭奪,石化能源對中、日而言,在經濟發展上至關重要。

對於臺灣而言,也可循著相同的步驟,與中國大陸進行合作開發臺灣海峽油田的方案。惟台灣對於此一建議,並未表達可行的意願,畢竟台灣地區的石化能源原料是掌握在與美國相關石油公司及沙烏地阿拉伯國家的石油利益,以及美國國際金融機構的合作上,是沒法與中國大陸共同分享的。除非中國大陸接受美國石化能源與國際金融機構的參與,否則中、台之間的石化能源開發,除等待油價達到80元/桶以上價格外,共同開發還需要兩岸和平協商,方能取的中、美、台間的共同利益。

 

三、中、越、菲南海油田的發展概況

2012年5月9日,中國大陸於南海建設“海洋石油981”鑽探工程後,中越之間的南海九段線領海邊界爭端浮上臺面,此乃因為越南自2000年後,與英、美、新加坡甚至印度與俄羅斯等外國石油公司進行石油勘探與開採合約,至2015年南海石油的開發成為越南第一經濟支柱,占國民生產總值30%,支撐越南7%的GDP增長,同時也在國際外交上獲得美、日的支持,同為交易貨幣—美元,及市場—日本與美國,都給予越南加入TFP的支持,更使得日本在南海與中國之間的海域邊界採取強硬態度,這當然對美國金融界及石化界有著極大的潛在利益使然,而俄羅斯石油公司的參與在於平衡戰略的考量,當然在軍事武器的交易上分一杯羹是無可厚非,越南也樂得與俄羅斯建立起戰略合作關係,畢竟可以降低中國的疑慮與壓力。在東南亞,越南石油儲量達到44億桶,僅次於中國,據中國國家海洋局統計,南海能源儲備可與波斯灣媲美,至少蘊藏有367.8億噸石油、7.5萬億立方米天然氣。2009年8月15日菲律賓政府批准英國Forum Energy 公司合作勘探中國南海禮樂灘油氣,中菲的關係也開始緊張,更遑論馬來西亞在南海年產量超過3000萬噸石油與1.5億立方米的天然氣等。

但自2014年10月後油價大跌以來,在南海石油開發成本60美元/桶的條件下,可以得出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以越南與菲律賓兩國,沒有資金與技術的情形下,引入美、日、俄、英、法、印等國石油開採公司的參與至今是福是禍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的是南海的能源資源爭奪戰,也牽動了中、日、美與東盟的關係。相對也使得臺灣在這亞洲第一島鏈,也是日本生命線的路徑上的臺灣更是重要。

四、美國武力與國際金融霸權對東海與南海石油的遊戲規則

美國是國際金融貨幣及武力的霸主,透過國際金融及國際貿易組織,與高科技武力的介入,國際石化能源開採、貿易、生產的過程,進而掌握在上述各方面的獲益,2014年7月10日,美國聯邦參議院通過412號決議案,凍結南海特定行動3項建議,包括各方不再奪取島礁與設立前哨站,改變地形地貌、現狀與限制針對他國的單邊行動,以及美、日同盟的安保條約再擴大,包括同意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等,無非都是為了東海與南海石油天然氣的交易利益,畢竟中國是最大石油進口國,其次是日本,但產油國都需要以美元為計價基礎的交易方式進行交易,美元的交易收益就極為重要,因此,避免亞洲的石油與天然氣交易以人民幣、日幣交易,是美國武力介入的目的。伊朗、伊拉克及俄羅斯等武力或經濟制裁均是因為與石油交易的媒介——美元作對,而受到處置。中國是一個大消費市場,美國或許有所顧忌,但對於越南、菲律賓、汶萊等東盟小國,當然需要注意受到伊朗、伊拉克的下場而警惕。

五、台灣在東海與南海的石化能源資源上的最佳角色

臺灣現階段在三大強權國家的亞洲地緣政治上,要如何扮演最佳的使者角色?自是需要加強臺灣的影響力。自2016年1月臺灣馬英九總統前往太平島宣稱太平島屬中華民國之領土,以因應菲律賓向聯合國提出與中國有關南海海域的爭訟外,也對美國提出凍結南海特定行動3項決議作出回應“南沙、西沙、中沙、東沙群島及其周圍區域主權屬中華民國,呼籲相關各方自我約制,透過協商對話,和平解決南海爭端,共同促進區域的和平穩定與發展”,這是臺灣在東海與南海石油天然氣爭奪戰裏,所表達最為保守的姿態。

其次,臺灣在東海與南海的石油天然氣資源角色可以更積極的與美、日、中協調共同發展的機制與方案。

1、在臺灣海峽,日、中、臺共同開發,美國石油公司技術參與,交易基礎以部分美元計價。

2、在南海以臺、美、中共同開發,台、美石油公司合作開發,可以部分美元計價交易。

當然,以上的開發合作需要建立在臺灣的油品現貨交易中心或期貨交易中心,以高雄港的石化交易中心進行交易,可以請美、日、中共同投資成為境外國際油品金融交易中心。這當然將中台之間的台灣海峽油氣田得開發一起納入合作開發得機制方案內,不僅增加對中國大陸的石油供給,也可提供給日本及台灣本身石油氣的需求,減少對中東石油氣的依賴,同時也在美日中三大強權的勢力整合下,保障日本石油氣生命線德安全無虞,也穩定中國沿海化能源的供給與安全,也讓美國石油公司與國際金融機構獲得基本得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