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日攜手跨越黑潮 3萬年前航海實驗成果登國際期刊《Science Advances》

圖:IRA2號海上航行前進(圖/文化部)

生活中心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簡稱史前館)與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日本科博館)於2017至2019年間共同推動「跨越黑潮-復現3萬年前的航海」計畫,成功驗證舊石器時代人類以非帆動力獨木舟跨越黑潮的可行性。研究成果近日榮登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科學前緣》(Science Advances),為東亞史前人類海上遷徙研究提供關鍵證據,並再度凸顯臺灣在全球史前考古學術網絡中的重要地位。

該計畫由日本東京大學教授海部陽介(Yousuke Kaifu)發起,與史前館前任副館長林志興博士攜手合作,邀集跨國研究團隊進行一系列實驗性航海嘗試。研究團隊不僅製作使用磨邊石斧打造的原木獨木舟,並於2019年從臺東長濱鄉膽曼村烏石鼻出發,歷經2日成功抵達沖繩與那國島,全程約205公里,實際證明3萬年前人類具備橫渡黑潮的技術與智慧。

該研究團隊並發表兩篇論文,分別為〈東亞舊石器時代的航海活動:獨木舟假說的實驗性驗證〉與由臺灣研究員張育綾博士撰寫的電腦模擬研究,證明無論在現代或史前海洋條件下,皆可藉由獨木舟完成從臺灣至與那國島的航程。

史前館表示,本計畫自2016年起歷經「草船」、「竹筏」、「獨木舟」三階段試驗,最終以長7.5公尺的雪松獨木舟進行航行,考驗參與者的航海技能與體力極限,從海象、星象到洋流皆需憑經驗判讀,航程具高度挑戰性。

海部陽介教授指出,根據現有考古與動物分佈、DNA等證據推測,早在3萬年前人類已可能透過海上航行抵達琉球群島。為驗證「沖繩路線」的可行性,特邀臺灣學界合作進行航海實驗,並強調這段從臺灣啟航的歷史,不僅是地理的連結,更是文化與技術的證明。

史前館館方也將實驗影像紀錄轉譯成華文,並上傳至官方YouTube頻道,期望讓更多民眾一同見證這項歷史與科學交織的實證計畫。

未來史前館將持續與國際學術單位合作,探索臺灣在海洋歷史與人類遷徙中的關鍵角色,深化臺灣與世界的連結。

▲跨越黑潮計畫划手們、造舟者(左一)與臺灣戒護團隊開心拿中華民國國旗合影

▲圓木舟航行前往與那國島(海部陽介 Yousuke Kaifu提供)

▲圓木舟航行(海部陽介Yousuke Kaifu提供

▲藍天白雲下IRA1號往前划行

▲2018年計畫團隊在日本進行以史前工具製作獨木舟(雪松)的試驗(海部陽介Yousuke Kaifu提供)